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铁路车辆铝合金车体搅拌摩擦焊接头微观组织与性能关系研究

作者

但龙 周茜 刘玉伟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111

一、引言

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轻量化对列车节能提速意义重大。铝合金因质轻、强度高且耐腐蚀,成为高速动车组与城轨列车车体制造的关键材料。搅拌摩擦焊(FSW)作为固相焊接技术,克服了传统熔化焊用于铝合金焊接时的诸多缺陷,成为主流工艺。但 FSW 接头微观组织复杂,影响性能均匀性。本文以 6005A 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接头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联,助力车体焊接质量提升。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材料为铁路车辆车体常用的 6005A-T6 铝合金,其化学成分为:Si 0.50%-0.90% , Mg0.40%0.60% ,Fe ≤0.35% ,Cu ≤0.10% , Mn≤0.10% ,Zn ≤0.10% ,Ti ≤0.10% ,余量为 Al。板材尺寸为 300mm×100mm×5mm ,焊接前采用砂纸打磨去除表面氧化膜,并用无水乙醇清洗油污。

2.2 焊接工艺

采用立式搅拌摩擦焊机进行对接焊接,搅拌头材质为 H13 热作模具钢,轴肩直径 12mm ,搅拌针直径 4mm 、长度 4.8mm 。通过前期工艺探索,确定最优焊接参数为:焊接速度 60mm/min ,搅拌头转速 1200r/min ,下压量 0.2mm ,焊接过程中采用氩气保护,防止焊接区域氧化。

2.3 试验方法

2.3.1 微观组织观察

沿焊接方向制备 10mm×10mm×5mm 金相试样,经镶嵌、打磨抛光后,使用 Keller 试剂腐蚀 15-20s。借助 Leica DM4000M 光学显微镜观察接头微观组织,利用 ZEISS Sigma 300 扫描电镜分析焊核区晶粒与第二相分布。

2.3.2 力学性能测试

硬度测试采用 HV-1000 维氏硬度计,在接头横截面进行线扫描获取硬度曲线;拉伸试验按 GB/T 2651-2008 标准制样,使用 Instron 5969 电子万能试验机在室温下以 2mmmin 速度测试,每组 3 个试样取平均值。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搅拌摩擦焊接头微观组织特征

3.1.1 母材区(BM)

6005A-T6 铝合金母材为典型的时效强化型铝合金,经固溶处理 + 人工时效后,微观组织表现为均匀分布的 a -Al 基体与弥散析出的 Mg₂Si 强化相。OM 观察显示,母材晶粒呈等轴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 25μm ,晶粒边界清晰,第二相粒子细小且均匀分布于晶内与晶界,这是母材具有较高硬度与强度的主要原因。

3.1.2 焊核区(WNZ)

焊核区位于接头中心,是搅拌头直接作用的区域,经历了 “摩擦生热 -塑性变形 - 动态再结晶” 的全过程。OM 观察发现,焊核区晶粒显著细化,呈细小均匀的等轴晶,平均晶粒尺寸降至 5-8μm ,晶粒边界平直且无明显择优取向。SEM 分析表明,焊核区 Mg₂Si 强化相因高温作用发生溶解,随后在冷却过程中重新析出,析出相尺寸显著减小,且均匀分布于晶内,有效阻碍位错运动。

焊核区晶粒细化的主要机制为动态再结晶:搅拌头高速旋转产生的摩擦热使金属温度升至 0.6-0.8Tm ,处于塑性软化状态;同时,搅拌头的机械搅拌作用使金属发生剧烈塑性变形,位错密度急剧增加;当位错密度达到临界值时,通过位错攀移、交滑移等方式形成新的晶核,最终完成动态再结晶,形成细小等轴晶。

3.1.3 热机影响区(TMAZ)

热机影响区位于焊核区与热影响区之间,该区域同时承受热作用与机械力作用,但热输入与塑性变形量均低于焊核区。OM 观察显示,TMAZ 组织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靠近焊核区一侧,因热输入较高、塑性变形较大,部分晶粒发生动态再结晶,形成细小晶粒;靠近热影响区一侧,热输入与变形量较小,仅发生晶粒变形与部分回复,晶粒呈拉长状,晶界模糊,第二相粒子出现聚集现象。

3.1.4 热影响区(HAZ)

热影响区位于 TMAZ 外侧,仅承受焊接热作用,无明显塑性变形。

该区域温度范围为时效温度至再结晶温度下限,未达到动态再结晶所需的温度与应变条件。OM 观察发现,HAZ 晶粒发生明显长大,平均晶粒尺寸增至 35-40μm ,且晶粒边界处的 Mg2Si 强化相因高温时效发生粗化,形成粗大的条状或块状析出相。

3.2 搅拌摩擦焊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3.2.1 硬度分布

6005A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硬度分布呈现显著的区域化差异,且与微观组织演变密切相关。其中,母材区硬度最高,平均 HV 约为 105;焊核区硬度次之,平均 HV 约为 98,略低于母材;热机影响区硬度呈梯度下降;热影响区硬度最低,平均 HV 仅为 68,形成明显的 “硬度低谷”。

硬度分布规律与微观组织演变直接相关:焊核区因动态再结晶形成细小晶粒,且 Mg2Si 析出相弥散分布,通过细晶强化与沉淀强化共同作用,保持较高硬度;热机影响区因晶粒变形与部分再结晶,强化效果减弱,硬度下降;热影响区晶粒长大与强化相粗化,导致细晶强化与沉淀强化作用显著降低,硬度达到最低值。

3.2.2 拉伸性能

6005A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与母材相比,各项拉伸性能有所下降,但接头抗拉强度仍满足铁路车辆车体焊接要求。断裂位置、断口特征也反映出热影响区是接头薄弱环节。

6005A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与母材的拉伸性能存在差异。研究显示,母材抗拉强度为 310MPa,屈服强度为 275MPa,断后伸长率为 16% ;焊接接头抗拉强度为 275MPa,屈服强度为 240MPa ,断后伸长率为 12% ,接头抗拉强度达到母材的 88.7% ,满足铁路车辆车体焊接接头强度要求。

拉伸试验中,所有试样均断裂于热影响区,这与硬度分布规律相符热影响区硬度最低,力学性能最差,是接头的薄弱部位。通过断口SEM 分析可知,母材断口呈现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存在大量均匀分布的韧窝;而焊接接头断口的韧窝数量减少、尺寸增大,部分区域出现解理面,表现为韧性 - 脆性混合断裂特征。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热影响区晶粒长大与强化相粗化,致使材料塑性下降。

3.3 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关联机制

通过对搅拌摩擦焊接头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发现,二者关联紧密:焊核区因动态再结晶形成 5-8μm 细小等轴晶,依据霍尔 - 佩奇公式,细晶强化显著提升强度;6005A 铝合金靠 Mg₂Si 沉淀强化,焊核区形成50-100nm 细小析出相有效钉扎位错,热影响区析出相粗化至 1-2μm 导致强化减弱;热机影响区梯度组织引发应力集中,而焊核区组织均匀,是主要承载区域。

四、结论

研究发现,6005A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分为焊核、热机影响、热影响和母材四个区域,各区域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差异显著。焊核区细晶与弥散沉淀使其性能最优,热影响区因晶粒粗化性能最差,成为拉伸断裂处。整体接头抗拉强度为母材 88.7% 。未来可通过优化焊接参数、采用焊后热处理改善性能,并拓展其他铝合金研究,完善焊接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田洋,张元好.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工艺研究[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24,44(02):216-222

[2 ]尹启朋,高嵩,安少杰,等.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搭接工艺试验研究[J ].金属加工(热加工),2024(01):8-11

[3 ]高士康,周利,张欣盟,等.6061-T6/7075-T6 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J ].焊接学报,2022,43(06):35-42,114-115

[4 ]高吉成,董嘉辰,裴启立,等.金属与聚合物异种材料连接研究现状及发展[ J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46(02):137-145

[5 ]刘晓超,王江华.搅拌头转速对 6061 和 7075 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性能的影响[J ].宇航材料工艺,2022,52(0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