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寻•析•评:助推大班幼儿前书写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陈路遥
杭州市星辰幼儿园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4
摘要:幼儿园大班是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做好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准备能够为其今后的读写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写写画画表达个人想法是大班幼儿前书写的基本方式,观察分析发现,幼儿写画活动存在主观能动不足、表达内容较单一、前书写水平停滞不前,缺少活动评价等现象。本文通过有趣写画环境的创设、好玩写画内容的寻找、优质写画作品的解析以及有意写画评价的更进四方面来帮助幼儿在写画活动中发展前书写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大班幼儿前书写能力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前书写是指儿童在未接受正式的书写教育之前,根据环境中习得的书面语言知识,通过涂鸦、图画、像字而非字的符号、接近正确的字等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意思。[1]《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指出适当的教育支持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是促进儿童前书写发展的必要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提出了“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的技能”的目标要求并建议“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让幼儿体会写写画画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可见“写写画画”这种前书写方式是值得倡导和重视的。观察分析发现,幼儿的写画活动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缺少有趣环境的创设,写画主观能动不足。
2.缺乏好玩内容的寻找,写画内容较为单一。
3.缺少优质作品的解析,写画水平停滞不前。
4 缺失有意的互动评价,写画活动没有更进。
首先,班级没有创设写画区域,教师也较少开展专门的写画活动,幼儿主动写画的次数少之又少,主观能动明显不足。其次,写画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方式其内容是不受限制的,但就班级写画情况来说,想象画较多,记录生活中真实的事务较少。再者,日常生活中缺少规范写画作品的借鉴和分析,幼儿对写画的概念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他们的写画多为单纯的“画”而非“写画”。最后,幼儿自发完成的作品基本得不到老师及同伴的关注,写画活动往往是随机和一过性的,缺少后续的更进。由此可见帮助幼儿创设有趣的写画环境,寻找好玩的写画内容,解析优质的写画作品以及建立有意的评价机制是助推幼儿在写画活动中发展前书写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写画日记——让幼儿在生活记录中提升前书写能力
写画活动是幼儿通过写写画画的方式记录生活事件的前书写活动,后期班级个性化实践后,又称为写画日记。
(一)创设有趣的写画环境,激发兴趣
有趣的写画环境包括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两方面的创设,心理环境指的是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大胆表达自我。物质环境包括写画区域的创设以及活动材料的准备。
1.心理环境
幼儿写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需包容个体差异支持幼儿的不同表达。鼓励幼儿分享作品的同时也尊重那些暂时不愿意分享的幼儿。
写画活动是灵活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尽量克服时间空间的制约,尽量满足幼儿的写画想法。
2. 物质环境
班级创设专门的写画区,幼儿将写画日记放进专属纸筒里,就像一个心灵树洞,可以向其倾诉所有的喜怒哀乐。
写画材料不设限,各类纸张摆放在幼儿触手可及的位置,供幼儿自由拿取,书写工具也由幼儿自主选择。
(二)寻找好玩的写画内容,增添趣味
寻找好玩的写画内容是指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捕捉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安排谈话环节,帮助幼儿梳理事件并尝试记录。
1. 日常生活的记录
这是最为常见的记录内容,比如“今天的点心是小熊饼干,我很爱吃”。一日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记录下来。
2. 特殊事件的记录
特殊事件既指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也可以是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事,如“今天午睡时,隔壁床铺的小朋友突然流鼻血了,老师马上给她进行了止血”,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你看到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3. 主题相关的记录
引导幼儿把主题活动中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记录下来,比如“自然角豆芽长高了”,“我发现自己的大拇指是斗型纹的”等等。
4. 聚焦事件引导幼儿建立写画概念
如,今天我和小明、小张在小区里玩,玩着玩着我们有了分歧,他们两个不和我玩了,我很伤心。
教师:怎么让人看出你们是在小区玩?
幼儿:我画一个小区的大门,上面假假用叉叉代表小区的名字。
教师:他们两个不和你一起玩了,这个怎么来画呢?
幼儿:就把他们两个画在一起,我在远远的地方。
教师:你说你很伤心,怎么来表现呢?
幼儿:我要在眼睛下画几滴眼泪表示我哭了。
通过引导幼儿了解了通过细节的描画体现地点及人物关系的变化。
(三)解析优质的写画作品,建立规范
1.教师的示范书写
示范书写是一种在幼儿面前书写时思考出声(大声“写”)的活动,示范书写的过程是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你和你正在进行的书写。[2] 如教师边念“你 们 好”,边示范画下“人”、“门 ”图标,写下“好”的汉字,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现一字一音“你们好”。
2.幼儿优质写画作品的解析
关于同一事件——老师教我们折衣服的记录:
幼儿A(图1)画了老师教折衣服的画面,但没有记录事情的前因后果。
幼儿B(图1)用一个不高兴的表情来表现老师看到乱衣服后的不满,并将折衣服的过程以及最后衣服被折整齐的结果记录了下来。
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对幼儿B作品的分析,帮助水平较低的幼儿来感知汉字书写从左到右的规律。
(四)跟进有意的写画评价,互动反馈
有意的写画评价指的是搭建幼幼——师幼——家幼三方评价机制。
1.幼儿的自评与互评
大班幼儿的自评揭示了他们对自己书写技能水平的感知以及对书写的态度。幼儿自评时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就图形符号的运用、空间的组织、句子流畅性、汉字使用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3]让幼儿说说哪些地方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可以进行修改。
幼儿经常在日记中记录伙伴间发生的事。如,“上课时,迪迪一直喊我,我让他不要吵了他也不听,我好生气”那么可以先请主人公迪迪就日记内容进行猜想并在作者介绍后表达自己的看法。互评过程中幼儿发现那些事情经过描述完整的,按一定顺序记录的内容更易被看懂,这也无形中学习了前书写的技巧。
2.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
我们就《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学前儿童前书写发展的阶段制定了评价表(表2),从建立书写行为习惯的经验、感知理解汉字结构的经验、学习创意书写表达的经验3个维度来观察幼儿所处的前书写水平。
如幼儿在9月画了一幅画,说的是妈妈带我和哥哥去野餐的事。其能“借助图画来表达想法”,处于学习创意书写表达的初始阶段;在10月作品中幼儿通过小车图标、箭头符号表现爷爷和我坐小车去公园玩,这能体现“使用图画、符号、文字等多种形式,创意地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的要求,已经达到了学习创意书写表达的稳定阶段。
教师就两次作品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并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为幼儿的前书写活动指明了方向。
3.家长对幼儿的评价
向家长推广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尤其是进行前书写能力的过渡而非直接开始练习写字的概念是家幼评价的前提。帮助家长了解写画日记是发展幼儿前书写能力的重要方式。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带回的写画日记并能用好奇的眼光、鼓励的态度支持幼儿坚持写“日记”。
如幼儿关于早餐情况的写画日记表示今天早餐太多了吃不完感觉到浪费,心情不太好。家长就幼儿的日记内容进行了写画方式的互动,“明天早上你和爸爸想吃什么?告诉妈妈好吗?”。后来,幼儿就早餐问题进行了第二次的记录。“今天早餐我和爸爸吃了一个肉包一个菜包,还喝了豆浆,我吃完了,很开心”。家长对幼儿的评价引发了幼儿就早餐事件的第二次的记录。
三、成效与思考
(一)实践与成效
从(表3)可以看出“幼儿参与写画日记人数”、“有顺序书写作品数”以及“体现‘一字一音’的作品数”三个方面9月18日—10月14日前后四周的变化,第一至四周幼儿参与写画日记人数分别为18、23、38、43,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二至三周的上升变化最为明显;有顺序书写的作品第一至四周的数量分别为3、19、25、34,总体也呈上升趋势,其中一至二周的数据上升变化最为明显;体现汉字一字一音特点的作品第一至四周的数量分别为2、5、10、13,整体呈匀速增长的趋势。就9-10月四周整体的幼儿写画情况来说,幼儿写画的主观能动性与前书写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二)成长与思考
首先,幼儿前书写存在阶段性,当幼儿进入稳定阶段:能发现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后,我们就要引导幼儿逐渐朝更高的:理解汉字之间的间隔、书写时能逐步统一汉字大小的拓展阶段迈进。[4]
其次,就完整儿童教育观来说,完整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儿童为目标的[5],写画日记是助推幼儿前书写能力发展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的方式,语言区开设汉字游戏、晨间进行名字签到、区域实行签名打卡制度等都可以是实施的途径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另外,前书写准备是为正式书写而服务的,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方式以及正确的汉字笔画顺序这些都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个别幼儿已经会写名字了,可是名字的笔顺完全是错误的,形成习惯后将很难改过来,我们计划与家长保持积极的沟通,确保幼儿正确书写名字。
最后,前书写准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有信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和幼儿共同发现活动开展的多种可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前书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85.
[2]米里亚姆·P·特雷赫恩.从涂涂画画开始:幼儿园前书写活动案例、策略与评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1-82.
[3]米里亚姆·P·特雷赫恩.从涂涂画画开始:幼儿园前书写活动案例、策略与评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8.
[4]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92.
[5]完整儿童课程编委会.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