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班本课程实施中角色定位的实践反思
黄菲
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750306
引言
幼儿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幼儿的身心快速发育、思维、情感与行为习惯等逐步形成。班本课程实施是幼儿园课程落地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与质量。当前部分教师在班本课程实施中存在角色把握不准的情况,如过度主导或放任不管,比如有的教师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推进课程,不给幼儿自主探索空间,影响课程价值的实现。对教师角色定位进行实践反思,对教师找准自身位置、促进班本课程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在班本课程实施中的核心角色定位
1.1 基于幼儿需求的课程开发者
基于幼儿需求的课程开发者角色,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出发,动态调整和完善班本课程。教师需持续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例如,发现幼儿对“蚂蚁搬家”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不是直接引入预设的“昆虫世界”知识,而是围绕幼儿的疑问设计观察、实验、绘画等活动,让课程内容跟随幼儿的探索节奏延伸。同时,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目标,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整合,使课程既贴合幼儿需求,又具有教育意义。
1.2 支持幼儿探究的活动引导者
支持幼儿探究的活动引导者角色,强调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当幼儿在“水的变化”活动中对冰块融化产生疑问时,教师不急于解释原理,而是提供更多材料让幼儿自主实验,如不同温度的水、各种容器等,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寻找答案。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提问启发思考,如“你觉得冰块在热水里和冷水里融化速度一样吗”;在幼儿有新发现时,及时肯定并引导深入探索,如“你发现冰块变小了,那它变成什么了呢”。这种引导能保护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1.3 链接多方力量的资源整合者
链接多方力量的资源整合者角色,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园内外的各种资源,为班本课程实施提供支持。教师要善于利用园内资源,如将医务室、厨房、种植角等纳入课程场景,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积极争取家长资源,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课程,如请做面包的家长教幼儿制作食物,丰富课程内容;还可链接社区资源,如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图书馆、公园等,拓展幼儿的视野。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让班本课程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生活,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教师在班本课程实施中角色实践的主要问题
2.1 角色认知与课程理念的脱节
角色认知与课程理念的脱节,表现为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理解与班本课程“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不一致。部分教师仍将自己视为课程的权威,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按预设方案执行,忽视幼儿的主体性。例如,在“秋天的树叶”课程中,教师按计划讲解树叶的种类和作用,不允许幼儿偏离主题讨论树叶的其他玩法,这与班本课程应尊重幼儿兴趣的理念相违背。这种脱节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难以真正关注幼儿的需求,使课程沦为形式化的活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2.2 角色行为与幼儿发展需求的错位
角色行为与幼儿发展需求的错位,指教师的实际行动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的教师过度干预幼儿的活动,如在建构游戏中,强行要求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搭建,剥夺幼儿自主思考和创造的机会;而有的教师则完全放任不管,对幼儿的活动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如幼儿在科学实验中遇到危险时仍不介入。这两种极端行为都无法满足幼儿在探索中需要适度支持的需求,要么抑制幼儿的主动性,要么导致幼儿在活动中无所适从,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2.3 角色能力与课程实施要求的差距
角色能力与课程实施要求的差距,体现在教师缺乏有效履行角色所需的专业能力。班本课程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观察分析幼儿行为、设计生成性活动、整合各类资源等能力,而部分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例如,无法从幼儿的零散言行中提炼有价值的课程线索,设计的活动难以激发幼儿兴趣;在整合家长资源时,不知如何与家长沟通课程目标,导致家长参与流于表面。这种能力上的差距使得教师难以胜任课程开发者、引导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制约了班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优化教师在班本课程实施中角色定位的实践路径
3.1 深化角色认知,构建与课程理念一致的角色意识
深化角色认知,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反思,构建与班本课程理念一致的角色意识。教师应主动研读关于儿童发展和课程建设的理论,理解班本课程 “尊重幼儿、追随幼儿” 的核心内涵,认识到自己在课程中是支持者而非主导者。通过参与园本教研活动,与同事交流角色实践中的困惑,分享成功经验,如讨论 “如何在课程中平衡教师引导与幼儿自主”,在思想碰撞中明晰角色定位。同时,教师要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要求,逐步形成 “以幼儿发展为中心” 的角色意识。
3.2 规范角色行为,建立以幼儿发展为导向的行动准则
规范角色行为,需教师建立以幼儿发展为导向的行动准则,使角色实践有章可循。教师可制定具体的行为指南,如在观察幼儿时,要记录幼儿的言行和兴趣点;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活动是否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与幼儿互动时,要多使用启发式提问。例如,当幼儿提出新想法时,行动准则要求教师先倾听再回应,而非直接否定。通过规范行为,教师能避免过度干预或放任不管的极端做法,在支持幼儿自主探索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让角色行为始终围绕促进幼儿发展展开。
3.3 提升角色能力,完善适应课程实施需求的素养结构
提升角色能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完善适应课程实施需求的素养结构。针对观察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如使用轶事记录、行为检核表等,提高捕捉幼儿需求的精准度;为提升活动设计能力,可参加生成性课程设计培训,学习如何将幼儿兴趣转化为课程活动;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掌握与家长、社区沟通合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总结,如在一次资源整合活动后,反思哪些做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胜任在班本课程中的角色。
四、结论
教师在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中扮演着课程开发者、幼儿引导者、资源整合者的核心角色,但存在角色认知与课程理念脱节、角色行为与幼儿需求错位、角色能力与实施要求有差距等问题。通过深化角色认知、规范角色行为、提升角色能力等路径,可优化教师角色定位。这有助于教师找准自身位置,提升班本课程实施质量,使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发展,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梦苑. 从“ 寻味荠菜” 探 究班本 课程的生 发[J]. 儿童与健康,2025,(07):27-29.
[2]潘学香,薛丽霞.幼儿教师班本课程实施能力的实践研究——以“雨后之草坪大探秘”为例[J].山西教育(幼教),2025,(06):56-57.
[3]刘艳.聚焦班本课程,解析幼儿成长密码[J].留学,2025,(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