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面向人工智能的写作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龙艳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人工智能写作的特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这一概念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于 1956 年在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举办的一次著名学术会议中提出,麦卡锡与几位计算机科学家(包括马文·明斯基、克劳德·香农和纳撒尼尔·罗切斯特等)共同探讨如何让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等问题,标志着 AI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自2022 年底,人工智能ChatGPT 的出现引起世界的关注,生成式写作进入大众的视野。与传统的写作模式/形式相比,人工智能的写作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人工智能的写作依赖数据库完成。人工智能依托数据与算法来完成写作。以 ChatCPT 为例。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 采用的是Transformer 模型来生成自然语言文本,能够实现自然对话和回答用户的问题。然而,ChatGPT 的运行依赖于互联网上的文本,如维基百科、小说、新闻、论文等。这意味着 ChatGPT 能生成怎样内容的文本,全赖于数据库的容量。这体现为 ChatGPT 在写作时需要人为其输入相关的素材,然后由人向其下达指令并借助一定的算法规律来生成。

二是人工智能写作的去主体化。由于人工智能的写作依赖数据库来完成,因此由算法带来的写作必不可少地存在着同质化的情形。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活动,写作往往与创作者的个人经验、思维方式等有关。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AI 算法的介入创作主体的角色性质越来越模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核心目标是让机器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而深度学习模型则用于实现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层面。

二、人工智能与《解说词写作》结合的必要性

《解说词写作》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旨在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与写作能力。其写作的范围包括纪录片的解说词写作、综艺节目的解说词写作以及短视频文案的写作。人工智能引入到《解说词写作》课程教学活动,将为整个教学活动带来以下的结果:

第一,提升创作的效率与质量。利用人工智能如 ChatGPT 可以根据写作的主题和要求,快速生成初步的框架内容,为解说词的写作提供清晰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为写作者缩短了创作时间。以解说词写作的仿写练习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写作练习:选择一部美食类纪录片,在分析解说词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人工智能为学生选择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在分析了其中一段解说词情感与节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由人工智能生成了一段解说词:

原解说词片段: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仿写片段:

这是日新月异的城市,人与美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交织。无论他们的日程多么紧凑,无论喜悦与忧伤,降临得多么突如其来。总有一种风味,以其独特的方式,每日三餐,在味蕾间唤醒我们:铭记未来的憧憬,铭记过往的温情。

第二,人工智能能提供个性化与定制化写作,从而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不同观众群体的喜好、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生成个性化的解说词。这有助于增强观众的观看体验和认同感,提升解说词的传播效果。在《解说词写作》课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命题式的主题以帮助学生写作。比如,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进行写作。在写作时,学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以青年受众为目标对象完成写作的基本框架:

【开场白】

嗨,各位短视频平台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特别栏目——“乡村振兴,青春绽放”。在这里,每一帧画面都是故事,每一秒都在讲述着中国乡村的蜕变与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被时代赋予新生命力的乡村,感受乡村振兴的脉搏,见证青年力量如何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新篇章。

【第一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画面切换至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晨雾缭绕,采茶女轻巧的手指在绿叶间跳跃。旁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绿水青山不再是空谈。看,这满山的茶树,是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绘就的绿色银行。乡村振兴,让生态与经济并驾齐驱,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第二幕:科技创新,点亮乡村未来】

镜头转向智能温室,年轻的农业科技人员正通过电脑监控作物生长情况。旁白:乡村振兴,科技先行。在这里,智能温室、无人机播种、物联网监控„„科技的力量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青年们带着新知识、新技术回到家乡,用科技之光点亮了乡村的未来。

【第三幕:文化传承,留住乡愁】

画面转至古老的村落,孩子们在村长的带领下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旁白: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传承。看,这些孩子们手中的作品,是他们与祖辈情感的连接,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不忘初心,留住乡愁,让文化之花在每个角落绽放。

【第四幕:乡村旅游,激活乡村经济】

镜头切换至热闹的乡村旅游景区,游客们正体验农家乐,品尝地道美食。

旁白: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又一亮点。昔日闭塞的乡村,如今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特色民宿、农家乐、农产品直销„„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乡村的美,爱上了这片土地。

【结尾寄语】

第三,借助人工智能完成解说词的写作,可以拓展创作灵感与创意。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泛的可以借鉴的案例,并借助数据的分析选择创作的切入点,避开常规化的写作。在写作“我与**民大的故事”之时,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了以下的几个角度:一是从个人视角出发,聚焦于个人经历,强调解说词所具有的亲和力;二是从多元文化视角切入,讲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三是从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来展开,强调学校所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以及个人在挑战中所获得的成长。

三、面向人工智能的课程创新

与传统的解说词写作教学方式相比,人工智能视域下的解说词写作更强调写作的创意性、市场化、实用性等。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包括在教师指导下成立解说词写作的工作坊,在分析解说词的基础上根据所描写的对象完成写作、修订与定稿的过程。

第一,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解说词写作的工作坊。解说词的写作是一个涉及创意构思、信息整合、语言组织和情感传递的综合性过程。它所包括的环节主要有:明确目的与受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确定写作框架、写作、修改、定稿等。建立工作坊,这是解说词写作训练的核心环节,也是提升整个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环节,“它既是一种工作组织,也是一种集体创意与团队合作为特征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写作教学,生发出了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写作方式相比,人工智能视域下的解说词写作强调写作的创意性性与市场化,因此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 5-6 人。每小组的同学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选题,论证选题的合理性与市场价值。

第二,选择所要模仿学习的解说词文本,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分析。以《航拍中国》为例。在进行解说词分析之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将与《航拍中国》相类似的纪录片找出来,在与他们相对比的基础上来论述《航拍中国》解说词的独特性,如《航拍中国》中解说词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 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 300 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50 分钟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在这个片段中,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常见的中国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来;比喻的修辞手法则是将观众比喻成小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观众思路,引发观众联想创造。解说词要善于讲故事、说细节、营造悬念,把风光片装饰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即使纪录片的主角不是“人”,也要通过“人”的视角,带着“人”的思考,拥有“人”的情怀,如此才能引起“人”的共鸣。

海南岛上原本并没有椰树,最早的椰子来自马来半岛。数千年前,一些成熟的椰子从马来半岛的椰树落下,被潮水带入海中开始漂泊。搭乘洋流的班车,它们必须在两个月之内遇见陆地,否则等待着它们的就是死亡。这样艰险的旅程失败了很多次,直到某一颗椰子率先登陆了海南岛。这是幸存者的胜利,一颗椰子最终繁衍出一片椰林。

第三,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说词的写作实践训练。在前期分析第二节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优秀作品的解说词的技巧与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训练。以《舌尖上的民大》为例。首先,作品布局形式的确定。解说词的布局形式一般有团块式、线性结构。此次写作时的整个结构为团块式即讲述民大的三种美食,而在涉及每一种食物时则采用线性结构即涉及食物的做法、同学的反映等。其次,确立整个写作时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解说词写作的开端可以有直接进入式,也可以用疑问句来开头等;在写作时需要很好的运用悬念的形式,同时要处理好整个写作的节奏。

第四,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召集行业人员、教师、影视公司的负责人共同来进行修改。如学生写作关于兰州的中山铁桥,可邀请中山铁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黄河魂影视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以及教师来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在《兰州中山铁桥》中,首先介绍了兰州铁桥的外貌,将其比喻为一个老者,随后是它历史尤其是强调其作为民族文化团结的象征意义,接下来则是创作者走在铁桥的感受以及内心独白,从而将整个的情感推向至高点。

第五,视频拍摄与教学反馈。作为电视节目构成元素的解说词,需要跟画面共同完成叙事。因此视频的拍摄也是整个写作环节的一部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整个的拍摄由小组成员来完成。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拍摄相关作品的经验。小组成员在拍摄时有任何的问题或困难,及时与学院或者教师沟通,教师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拍摄情况,也会随时调整与完善解说词写作的教学。

四、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写作教学已经走向创意化与产业化,解说词写作也时如此。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写作的创意与新颖性是当下解说词写作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视频的创作正在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而朝向产业化、流量化方向发展,解说词的写作则时整个 的重要环节。通过成立工作坊,邀请行业界相关专家来共同参与整个写作甚至创作环节,旨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推动解说词写作的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信息:

龙艳,教师,研究方向:影视编导、影视批评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教改项目《创意写作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研究》(项目号:2023XJYBJG-5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