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药学干预在抗生素运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

郭漫炫 郭洪林

潮州市药品检验所 广东潮州

摘要: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在抗生素运用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本研究选择96例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名。对照组的患者接受了常规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增加了药学干预措施,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在疗程、费用及不合理用药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在抗生素治疗中,药学干预的应用能够使不良反应有效减少,增强治疗的安全性,并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产生促进作用,在临床上应对其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药学干预;抗生素运用;应用价值

临床中,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而言,抗生素的合理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潜在的滥用问题逐渐暴露,导致了包括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患者治疗成本的上升以及不良反应的增多在内的一系列公共卫生挑战。作为一种提高抗生素使用合理性的有效手段,药学干预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抗生素的治疗方案通过专业人员的专业指导和监督,可以得到显著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本研究旨在针对药学干预在抗生素运用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深入探讨,并对其在提高治疗效率、控制医疗成本以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的具体作用开展深入性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研究选择96例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名。

实验组男性患者25名,女性患者23名,年龄范围从21.25~82.39岁,平均年龄为47.21±6.25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26名,女性患者22名,年龄范围从21.18~82.96岁,平均年龄为47.67±6.69岁。

经比较,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差别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了常规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增加了药学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措施为:

工作人员参与病房巡查或门诊诊疗,通过与患者展开深入交流,对患者的病情、病史等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其掌握抗生素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并针对药学干预的具体方案共同进行探讨。此外,还对新进工作人员的用药知识培训进行了加强,涵盖了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用法、剂量、疗程、联合用药以及药物配伍的注意事项。

工作人员需要严格审核临床专业人员开具的抗生素处方,以使抗生素药物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得以确保,并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临床专业人员进行反馈,以便其迅速采取纠正措施。

在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应先进行病原学检查,对细菌的种类予以明确,随后根据检查结果对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做出合理选择,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专业人员应将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说明,并针对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进行强调。此外,针对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专业人员应及时进行记录并上报给相关部门,以便医院能够及时对原因展开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针对抗生素治疗的疗程、费用及合理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临床症状的改善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症状显著改善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同时,针对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包括胃肠道反、神经系统损害、过敏反应、药物热和肝脏损害。

1.4统计学原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比详情

实验组患者的抗生素疗程平均6.95±1.24天,费用196.21±2.14元,不合理用药率4.17%;对照组分别为10.91±1.56天,337.11±2.51元,14.58%。实验组在疗程、费用及不合理用药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2.2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在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中26例达到显效,16例达到有效,2例无效,总体治疗有效率达到95.45%(42/44)。相对地,对照组患者中19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7.27%(34/44)。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不良反应对比

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实验组44例患者中有4例(9.09%)出现不良反应,详细为:2例过敏和2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44例患者中有12例(27.27%)出现不良反应,涉及4例过敏、4例胃肠道反应、3例神经系统损害和1例药物热。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3.讨论

对于当前的医疗需求,传统的抗生素使用模式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峻,已经难使其得到满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遏制耐药性的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而言,确保抗生素的合理运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专业人员的专业参与,药学干预能够提供给临床专业人员更科学的用药建议,为优化抗生素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对于药物的特性,专业人员具有深入了解,这使得其能够在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用药周期等方面提供专业意见,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此外,在处方审核过程中,专业人员的严格把关能够使不合理用药行为的发生得到有效防止,使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降低。

研究表明,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同样重要。通过提高患者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可以使患者不遵循医嘱的行为减少,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这尤其关键,由于其需要对抗生素进行长期服用,因此对药物的理解和正确使用与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有着直接联系。

在不同的医疗环境中,药学干预的实施效果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药学干预能够帮助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成本效益最高的治疗方案,因此药学干预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抗生素的运用中,药学干预的核心要点是对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予以确保。凭借对抗生素药理特性的深刻理解,专业人员能够提供给临床专业人员精确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建议。专业人员的严格把关在处方审核中至关重要,以防止不合理用药并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专业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教育也不可或缺,这能够为患者依从性的提高提供帮助,使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得以确保。此外,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专业人员应与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对治疗方案做出及时调整,同时对抗生素使用的长期影响予以考虑,包括耐药性的发展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研究表明,这种综合的药学干预策略能够使抗生素治疗的整体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在抗生素治疗中,药学干预的应用能够使不良反应有效减少,增强治疗的安全性,并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产生促进作用,在临床上应对其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成文.临床药学干预在抗生素合理使用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2):152-153.

[2]初成玉.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影响以及相关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35):137-138.

[3]仲新岩.药学干预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5):50.

[4]杨宇.临床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