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协作生产力视角下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陈仲仰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 515000
摘要:在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下,中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基于数字生产力与协作生产力双重视角,系统探讨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剖析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提出一个以数字化教学重构为基础、以协作学习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支撑的三维培养体系,旨在为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变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例。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协作生产力;中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高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关联性、高生态协同性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中职教育必须主动对接产业升级需求,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技术人才。本研究从数字生产力赋能教学变革、协作生产力重构学习生态两个维度,探索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二、新质生产力对中职教育的要求
2.1人才需求的结构性转变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业发展呈现"三新"特征: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新业态(如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新模式(如协同设计、敏捷制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其人才需求已从传统的机械维修转向融合数字诊断技术(如故障树分析系统)、智能网联技术(如OTA远程升级)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人社部数据显示,2020年智能制造人才缺口为300万人,2025年将攀升至450万人,年均增长率达8.4%。中研普华《2024智能制造产业报告》指出,芯片设计、工业软件运维、智能产线集成等高端岗位缺口占比超60%,而传统操作岗过剩率达35%。这充分表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适应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2.2教学体系的适应性挑战
传统职教模式面临三重矛盾: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如工业机器人技术更新周期已不断缩短至10+月)、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复杂技能培养需求(如数控机床操作需融合编程与工艺设计能力)、评价体系缺乏创新素养考量(现行标准侧重操作熟练度而非创新实践能力)。《"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建立"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体系,这对教师的技术前沿把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数字生产力赋能创新能力培养
3.1数字化教学体系重构
3.1.1智慧教学平台建设
构建"云-端-场"一体化教学环境:云端整合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如新能源汽车技术资源库)、行业企业案例库(如特斯拉生产数据);终端开发智能学习终端,实现学习轨迹追踪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现场配备虚实融合实训系统(如ABB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训室)。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通过虚拟试衣系统可实现从创意设计到3D打样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
3.1.2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开发专业领域数字孪生系统,如建筑工程专业的BIM协同平台、电子技术专业的PCB设计仿真系统。在汽车检测课程中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从故障诊断到维修方案设计的全流程操作,系统自动生成能力评估报告。
3.2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3.2.1模块化课程设置
构建"基础层-提升层-创新层"三级课程体系:基础层包括办公自动化、数据分析基础;提升层设置Python编程、工业软件应用;创新层开设数字创新工坊、人工智能应用实践。某中职学校通过增设"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编程"课程,使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率提升40%。
3.2.2项目化实践路径
实施"数字创新计划",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为本地制造企业开发设备物联网监测系统,既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培养了系统集成与创新能力。
四、协作生产力重构学习生态
4.1协作学习模式创新
4.1.1跨学科项目制学习
建立"专业交叉+产业导向"的项目制学习机制,如机械、电子、计算机专业学生组队开发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在项目实施中采用敏捷开发流程,通过每日站会、迭代评审等机制培养系统思维与协作能力。
4.1.2校企协同共建育人平台
构建"双导师制"协作培养模式:校内导师负责专业基础指导,企业导师主导工程实践训练。某中职学校与新能源企业共建"三电技术创新中心",学生参与电池管理系统优化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4.2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4.2.1产业学院共建模式
探索"产业学院+创新工场"双轮驱动模式,如与智能制造企业共建"智能装备产业学院",设置工业机器人运维、数字孪生应用等特色专业方向。学院实行"教学工厂"运行模式,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技术创新任务。
4.2.2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创意孵化-原型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对接会等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某中职学校学生开发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经企业孵化后实现量产,年产值超百万元,不仅实现了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路径
5.1课程体系改革
5.1.1动态知识图谱构建
基于产业需求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开发"区块链技术应用""智能传感器原理"等微专业课程包。建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映射关系,如《新能源汽车构造》课程对应《电动汽车维修技术规范》。
5.1.2模块化实训体系建设
构建"基础技能-综合应用-创新实践"三级实训体系,配备智能生产线、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先进实训设备。如数控技术专业设置"智能制造单元"实训模块,学生完成从零件设计到智能加工的全流程操作。
5.2师资能力提升
5.2.1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
组建"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定期开展技术研讨与企业实践。某中职学校实施"教师技术能力提升计划",要求教师每年完成200学时企业实践,近三年获得发明专利12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5.2.2企业导师资源库建设
建立涵盖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的企业导师资源库,开发"双导师协同备课系统"。通过虚拟教研室等平台实现校企教师常态化教研,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
5.3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5.3.1创新平台矩阵建设
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级创新平台:众创空间提供基础创新服务,孵化器对接产业需求,加速器推动成果转化。某中职学校创新平台累计孵化项目数十个,获得创业投资数百万元。
5.3.2创新文化培育机制
通过"创新学分认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活力。设立"校长创新奖",对优秀创新成果给予表彰。某中职学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的比例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六、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双轮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型:以数字生产力推动教学体系数字化转型,以协作生产力重构产教融合生态。通过实施"三维九项"改革举措(课程体系重构、师资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项目化学习、协同育人等九个具体路径),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场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21年12月28日;
[2]《新质生产力:如何看?怎么办?》.蒋永穆、马文武、冯奕佳等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4年3月;
[3]《新质生产力》.张占斌、陈晓红、黄群惠等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
[4]《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职教创新创业研究专项)“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构建研究团队.《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3期;
[5]《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思考》.栾桂芬网络名师工作室.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2022年11月26日;
[6]《数字创意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学习报告》.桂元龙名师工作室.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202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