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中学生自信自强品质的培养

作者

武乐琪

阳泉市实验中学 045000

摘要:自信、自强是促进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心理品质,是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然而现实中,这类人群普遍存在缺乏自信、自强的品质,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了相关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路径。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自强

一、当代中学生自信、自强不足的原因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励,世界对于人才的渴望进一步加深,中学生要想成才,就必须树立起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他们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他们的发展水平有限,他们对自信、自强的认识与体验需要借助其他的途径获得。然而,现实中,家庭、学校、社会等作用的缺失导致这类人群普遍缺乏自信、自强。

(一)家庭教育存在缺位现象

家庭是孩子天然的学校,父母不仅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更是他们的一面镜子。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氛围对中学生自信、自强的发展与培育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有些父母过度溺爱子女、大包大揽,剥夺了子女挫折体验的机会,造成一些子女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独立意识不强,自理能力较差,自信、自强更是无从谈起。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却是另一个极端,具有高拒绝否定和高惩罚严厉的特征,容易诱发子女的高焦虑、自卑、敌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等心理障碍。

(二)学校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需要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然而,学校教育普遍存在强调应试教育的问题,把学生考取高分数作为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被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被分数取代了。尽管近些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已有所改善,也会组织一些相关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强品质,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德育在实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观念落后、内容空泛、缺少具体实行计划等问题。而且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自信、自强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只是要求学生去做。没有评价也就意味着没有跟踪反馈,中学生的自信、自强教育也就失去了实效性。

(三)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人是社会性动物,中学生自信、自强的形成也很容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和风气不利于中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目前,我国的某些地区广泛地存在着浮躁的社会之风。有些人“一切向钱看”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名利过于看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大卫视为提高自身的收视率,收取巨额的广告费用,只重娱乐恶搞,忽视了人文关怀和应有的教育意义,严重地影响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生在这样不良社会文化的耳濡目染下,能有一份自信、自强的精神吗?社会所提供的经验与学校、家长的教育不一致性时,做造成学生观念的混乱。

二、培养自信自强的路径选择

自信、自强品质的培养对中学生性格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其自信、自强品质的提高,以及自身形成内驱力势在必行。

(一)立足自我发展主体

中学生自信、自强的生成是一种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比于外界环境的创设、实践平台的完善,立足于自身推动自信、自强生成是关键所在。

首先,要树立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就能围绕目标努力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实际,要符合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否则目标太低,挑战性太弱,没有参与的动力;目标太高太难,不容易体验成功,会产生挫败感,打击自信心。其次,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在学校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工作和活动,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家里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父母做家务,善待亲友;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主动为老弱病残奉献爱心。当我们把小事做到了,做好了,就不仅可以加深自信、自强的信念,而且更懂得如何担当自己应有的责任。最后,要正确对待竞争。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竞争。在学校有课堂上学习的竞争,也有运动场上的竞争、课外活动的竞争,还有升学就业的竞争;在社会上有人才的竞争、市场的竞争,还有商场上的竞争等等。因此,必须树立竞争意识,为竞争打好基础;同时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失败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问题是如何对待它。在失败面前做到不气馁、不退缩,分析失败的原因,改变战略方法,用自己的能力、智慧去迎接新的挑战,这就是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

(二)明确家庭培育责任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在子女的心理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必须承担起培养子女良好品质的责任。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家长和孩子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对话,而且大多数有效交谈,能够有助于孩子自信、自强品质的培养。同时,家长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适当的尊重和关注,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调节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家长要重视以身示范的培育方式。家庭教育的影响一般以情感为立足点,多采用监督、说教等方式,但最为有效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以身示范。因此,家长要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自信自强的态度而不是逃避来处理棘手的事情。那么当子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能持乐观的看法,从糟糕中汲取克服挫折的正能量。

(三)完善学校教育体制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相关品质的培养。施教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品质的好坏。只有当施教者的素养提升了,培育工作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主动学习教育教学法规,注重在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语言、行为给予学生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学校课程的开设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能唯分数论。因此,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丰富性、科学性。开设军训、劳动技能等社会实践课,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开展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课外活动,例如冬季越野长跑、户外游泳比赛、演讲活动等,只有在亲身经历中体验自信自强的品质,才能从心底萌发更多地内生动力。最后,完善相应的评价制度。将自信、自强等良好心理品质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并且要将评价内容、标准具体化,避免流于形式

培养中学生自信、自强的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开复.《给学生的第三封信》

2.朱永新.《引领心灵》

3.青阳高中校园网《自立自强的故事》

4.王卫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华夏教师》.2017.01

5.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