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与成效评估
王春华
6529011978090404384.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绿色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绿色施工技术旨在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与成效进行评估,有助于总结经验,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发展。
二、水利工程中常见的绿色施工技术
(一)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1.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如雨水桶、蓄水池等,将收集到的雨水经过沉淀、过滤等处理后,用于施工现场的降尘、混凝土养护、车辆冲洗等环节。例如,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建设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收集利用雨水数千立方米,有效减少了对市政供水的依赖,降低了施工成本。
2. 施工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标准。处理后的废水可回用于施工现场的生产环节,如灌浆、拌制混凝土等。一些水利工程通过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设备和工艺,实现了施工废水的零排放和循环利用,保护了周边水环境。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1.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装太阳能板、小型风力发电机等设备,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电能,为施工现场的照明、小型设备运行等提供电力支持。部分水利工程地处偏远地区,电网覆盖不便,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解决了施工用电问题,还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 节能型施工设备与技术的使用:选用节能型的施工机械设备,如节能型起重机、挖掘机等,这些设备在设计上优化了动力系统和工作流程,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智能控制的混凝土搅拌技术,根据实际需求精确控制原材料用量和搅拌时间,减少能源浪费。
(三)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1. 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如再生骨料混凝土、环保型土工合成材料等。再生骨料混凝土利用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筛分等处理后作为骨料重新配制混凝土,减少了天然骨料的开采,降低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在某河道整治工程中,采用环保型土工合成材料替代传统的黏土砖作为护坡材料,不仅提高了护坡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2. 材料节约与循环利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方案,精确计算材料用量,减少材料浪费。对剩余材料进行合理回收和再利用,如对废弃的钢材进行回炉加工,重新用于工程建设。同时,推广使用工具式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提高材料的周转利用率,降低材料成本。
(四)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1.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如在施工区域周围设置生态隔离带,防止施工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造成干扰;对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及时进行恢复,采用本地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绿化种植。在某水库建设工程中,通过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和鸟类栖息地,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 工程完工后的生态修复技术:水利工程完工后,对工程影响区域进行全面的生态修复。例如,对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治理;对受到影响的水域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投放适宜的水生生物,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某河流治理工程完工后,通过生态修复措施,使河流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
三、绿色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成效评估
(一)环境效益评估
1. 减少污染物排放:绿色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废水、废气、废渣的有效处理和控制,显著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例如,施工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减少了废水排放对水体的污染;采用低噪声、低排放的施工设备和工艺,降低了施工噪声和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保护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应用保护了施工区域及周边的生态系统,维护了生物多样性。通过设置生态隔离带、野生动物通道、鸟类栖息地等措施,减少了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二)经济效益评估
1. 节约资源成本:节水、节能、节材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工程建设对水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的消耗,从而节约了资源采购成本。例如,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和施工废水处理回用系统减少了施工用水的外购量;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降低了施工用电成本;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和材料循环利用措施减少了建筑材料的采购和浪费,降低了材料成本。
2. 降低运营维护成本: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建设的水利工程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工程质量可靠、生态环境良好,减少了工程设施的损坏和维修次数,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例如,生态型护岸材料的使用提高了护岸的耐久性,减少了护岸维修费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体污染和淤积,降低了水利设施的清淤和治污成本。
(三)社会效益评估
1. 提高公众满意度: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工程施工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如降低了噪声污染、减少了粉尘排放等,提高了公众对工程建设的满意度。同时,工程建成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好评。
2. 促进可持续发展意识:水利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和推广,向社会公众传递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认识,促进了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
四、结论
绿色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实践与应用,对于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等,有效减少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施工人员培训等措施加以改进。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我国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 , 李华 . 水利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J]. 水利建设与管理 , 2022, 42(5): 45 - 48.
[2] 王强 , 刘燕 . 绿色施工技术在大型水库建设中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J]. 中国水利 , 2021, (18): 34 - 36.
[3] 陈刚 , 赵亮 .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保护与绿色施工技术探讨 [J]. 水资源保护 , 2020, 36(3): 78 - 82.
[4] 刘芳, 孙明. 水利工程施工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研究[J]. 能源与环境,2019, (4): 56 - 57.
[5] 周伟 , 吴敏 . 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J]. 建筑材料学报 , 2018, 21(6): 1056 -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