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思政在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作者

杨进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体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即体育思政,成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核心内容,为体育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体育思政;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作用

引言

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团结协作、尊重规则等品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体育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体育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体育思政在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

体育思政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体育赛事中的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等理念的传递,让大学生明白诚信、公正的重要性。例如,在篮球比赛中,严格遵守比赛规则,不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胜利,这体现了对规则的尊重和对公平竞争的追求。同时,体育思政还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以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拼搏事迹激励大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促使大学生将个人的体育追求与国家荣誉紧密相连。

(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思政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着积极作用。在体育项目中,无论是足球、排球还是篮球等团体运动,都需要队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通过参与这些体育活动,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体育思政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包容、学会担当。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前锋、中场、后卫和守门员各司其职,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锤炼坚韧意志品质

体育思政有助于锤炼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往往伴随着挑战和困难,需要参与者具备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比如长跑项目,考验的是大学生的耐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思政可以激励大学生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不退缩的品质。当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遇到挫折时,体育思政能够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从中吸取教训,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下一次的挑战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思政在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中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难题

在体育思政的实践中,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大挑战。当前,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仍然侧重于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思政教育元素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这种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难以体会到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精神,无法充分发挥体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部分教材内容只注重技术和规则的传授,对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不够,从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方面有局限。

(二)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提升需求

体育思政的实施对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存在着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技能传授和竞技导向的教学模式上,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缺乏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部分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薄弱,教学方法也较为滞后。他们可能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新时代体育思政的需求。这导致他们在体育教学中难以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难以将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而影响了体育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学生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与参与度问题

在体育思政的实践中,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构成了显著的挑战。体育课程因其独特的实践性、竞技性和趣味性,本应成为学生热衷参与的领域。然而,现实中,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并不浓厚,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也削弱了体育思政的育人功能。更为棘手的是,一些学生对思政教育持有抵触心理。他们可能认为思政教育过于抽象、枯燥,难以与具体的体育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感和排斥感。

三加强体育思政在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中的措施

(一)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

体育教师是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重要引导者。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培训,使其深刻认识到体育思政的重要性。一方面,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思政教育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学习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鼓励体育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

(二)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对体育课程进行合理优化,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目标上,明确体育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坚韧不拔等品质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增加体育历史、体育文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体育背后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例如,讲述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如蹴鞠、射箭等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在体育课程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和思政表现的评价。

(三)丰富体育活动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体育思政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田径运动会等,在比赛中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体育精神。举办体育文化节,通过体育摄影展、体育知识竞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还可以开展户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徒步,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同时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内设置体育文化宣传栏,展示体育明星的事迹、体育名言警句等,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建立体育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开展体育主题讲座,邀请体育专家、运动员等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传递体育精神和思政价值。例如,邀请奥运冠军到校举办讲座,讲述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为国争光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

体育思政在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坚韧意志品质。通过体育思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塑造健全人格。让我们重视体育思政,为大学生的成长注入强大动力,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以饱满的体育精神迎接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丁海峰,陶玉流,张尧.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6):57-59.

[2]王珍,吴娜,曹超.大学体育与思政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23):142-145.

[3]郑佳薇,冯正曈.“体育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24,45(03):299-300.

[4]曹海辉,邱硕立.论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