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困境及对策
李可明 穆松 肖经渊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摘要:民办本科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是大势所向。从当前这些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情况来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民办本科高校在开设此类课程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民办本科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办本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策
一、民办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现状
自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来,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截止2024年,全国共有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一些高校如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
2024年2月,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新学期的本科新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目前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大多为理工科背景较强或者综合实力较强的985或211高校,虽然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民办本科高校较多,但在民办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却非常之少,个别高校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等。
二、民办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困境及原因
(一)学校缺乏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规划
根据向东平《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一文的分析,作者认为民办本科高校在教育理念上过于功利化、短视化。这与现实中民办本科高校的状态和行为是一致的。在通识教育体系上,向东平认为民办本科高校在教学上重专业轻通识教育,而且在通识教育的组织机制和系统设置上不健全。民办本科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轻视,导致其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方面缺乏总体规划,而且人工智能的实验实训平台需要大量投入,作为讲究经济效益的单位,自然难以承担这样的支出,因此在教学资源和设施上也存在不足。
(二)胜任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师资严重短缺
胜任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需要具备较为复杂的学科背景知识,但真正懂人工智能的教师却寥寥无几。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学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应具备以下:①数学基础: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微积分等;②计算机科学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等;③工程基础知识:了解工程问题的建模、分析和解决过程以及实践中的工具和技术;④人工智能专业理论: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如智能算法设计、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⑤专业软件应用: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语言(如C、C++等),并能够使用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程序设计。
从根本上来说,人工智能作为时代各项科技和学科发展的综合产物,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这导致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薄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只有工学院的教师才能胜任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而其他非专业教师囿于自身的专业局限,无法开展跨度较大且过于专业的教学,在短时期内无法通过培训上岗。
(三)缺乏合适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材
当前广大师生存在对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材的迫切需求,但市面上合适的教材并不多见。一些高校选择《人工智能导论》作为教材,从实际效果来看,未能达到师生们的预期效果。这其中也有一些客观原因:
首先,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发展过快。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材能够及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然而,现实中的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于现实。其次,专业性与通识性难以平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旨在为非专业学生提供基础的人工智能知识,这就要求教材在内容上既要全面又要易于理解。最后,跨学科整合方面欠佳。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教材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的基本认识,但当前教材难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需求。
三、民办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重视,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2024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天津大学和南京大学已将人工智能课程设定为大学生新生的通识必修课。民办本科高校应当转变对人工智能和通识教育的观念,尽快成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团队,与国家教育政策相衔接。同时邀请社会知名人举办讲座,使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有近距离的体会,积极举办有关人工智能的知识竞赛,在校园里形成人人学习人工智能的浓厚氛围。
(二)外引内培,壮大人工智能师资力量
充足的人工智能师资力量是推行和落实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关键。在师资力量上,一方面,民办本科高校要着眼于未来,大力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工智能教学能手;另一方面,针对学校自有的人工智能专业的青年教师,引导、鼓励他们进行交叉学科的相关培训和深造;针对学校自有的非人工智能专业的青年教师,引导、鼓励他们进行人工智能的相关培训和深造,必要时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或者访学政策上的支持,从而为学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乃至未来的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提供后备力量。
(三)立足现状,集思广益自编合适教材
选取恰当的教材是实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最后一环。针对市面上过于专业或过于简化的教材,民办本科高校可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摸底调查,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团队中积极讨论,针对基础一般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选用现实中的简单案例,要避免过多专业术语;针对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选用行业中的前沿案例,可进行项目式教学。集思广益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再通过专家指导、行业人士进行打磨和认证,从而形成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特色的自编教材。
四、总结
总体而言,民办本科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任重而道远,但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与时代保持同脉搏、共呼吸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广大师生所需。民办本科高校应当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并制定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发展规划,通过内培外引加强师资力量,配套具有竞争力的激励和薪酬措施,立足学生的当前基础和未来的就业需求,选取或者自编适当的教材,倾听学生的正面和负面反馈,不断改进,形成有效的教育闭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奕闰,王丹.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民办本科高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9):17-18.
[2] 许秀娟,尚明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23):36-37.
[3] 张皓.民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探索[J].黑龙江科学,2021,12(09):102-103+106.
[4] 王莉.高职院校基于复合型人才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研究[J].黑河学刊,2023,(06):47-54.
[5] 向东平.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上海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20,(16):194-196.
作者简介:
李可明(1989-)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营销伦理、人工智能。
穆松(1977-),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国际关系,国家安全。
肖经渊(1983-),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军事理论,马克思,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专项)“ChatGPT技术发展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编号:2023JKDY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