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临翔区林下滇黄精种植管理浅析

作者

康明

临沧市临翔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临翔区 677099

摘  要:林下滇黄精种植是一种依托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的种植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加快林下滇黄精种植模式推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滇黄精产业发展,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对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林下滇黄精种植管理进行浅要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林下、滇黄精、种植管理、浅析

一、背景和意义

中药材产业是临翔区资源优势突出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滇黄精产业是充分挖掘利用临翔区中药、民族药、道地药、天然药物等方面的特色和资源优势,聚焦产业发展,围绕“云药之乡”建设,共同打造“云药”“临药”品牌,助推乡村振兴,推进临翔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临翔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土壤、光照等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同时,中药材产业逐渐形成为山区半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并为加快临翔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期以来,临翔区滇黄精主要依靠野生采集,这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目前滇黄精野生资源已越来越少,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为了有效缓解供需矛盾,需重视人工引种和科学栽培技术的应用。因此,通过发展林下滇黄精人工种植,既能有效保护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为野生资源的后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贡献,又能有效解决制约用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原材料严重短缺的问题,对促进云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二、滇黄精概述

滇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肉质,淡黄色。主茎高l-3米,顶端常作缠绕状,叶轮生,每轮4-8枚,叶线形至线状技针形,长6-20厘米,宽0.3-3厘米,先端渐尖并攀卷。花梗着生花2-3朵,不成伞形;花被粉红色,长1.8-2.5厘米,浆果成熟时红色。滇黄精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的环境。耐寒,对气候适应性较强。可选择半高山或平地栽培,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土壤栽培为宜,以土层厚而疏松、肥沃的壤土种植为好。用根茎繁殖,于晚秋或3月份下旬边收获边分栽或用种子繁殖。滇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属云南省道地药材【1】。

滇黄精根茎含烟酸、粘液质、醌类多种成分,以及黄精多糖甲、乙、丙(均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结合而成)和黄精低聚糖甲、乙、丙(均由葡萄糖和果糖结合而成)【2】。药用价值较高,用途广泛,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延缓衰老等功效,可用作食疗和黄精药膳。黄精品种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品种有30多个。

三、林下种植技术

(一)种苗

1.种子育苗

(1)整地铺床。选用砂质壤土地块,充分均匀耙细,按墒宽120厘米、高20—30厘米、沟宽30厘米开墒作垄整平,亩用生物有机肥100千克均匀撒施于墒内与土拌匀。

(2)播种。将经过处理好的种子,按株行距5厘米,点播或均匀撒播墒内,用细土撒盖种子厚约1厘米,用木耙轻拍压实,浇1次透水,上覆盖一薄层碎松毛。

2.根茎育苗

(1)种苗选取。选取滇黄精新鲜根茎,选择具有顶芽的根茎段做种栽,根茎段长度选择在2-3 厘米,直径0.6厘米以上,种茎重大约在10—20克左右。根茎切块繁殖要保证滇黄精长势良好且年龄超过4年,不但要有芽头还需是地下新鲜根茎。按照每节进行分割,保证分割切口整齐。分割后在自然条件下晾1~2天,可拌草木灰加快愈合,也可自然愈合。

(2)种苗处理。为增进块茎的萌发力,应对块茎进行集中催芽处理。首先用赤霉素5-10mg/L浓度浸泡分割消毒好的种苗30分钟,然后在沙床或砂质土壤中摆放,覆沙5厘米,浇透水。保持空气湿度为65%左右,沙土湿度含水量在40%左右,气温 23-25℃,地温 13-15℃。当胎叶完全展开后用复合肥淋根。每隔15天淋1次。待翌年种苗的新芽形成后,在育种田内分株行移栽。

3.田间管理

(1)搭棚。遮荫棚采用钢架或竹木作支架,覆盖75%的遮荫网、寒冷冬季加盖塑料膜,通常情况下滇黄精苗需培育2年,移栽大田成活率高。

(2)中耕。中耕松土2—3次。

(3)肥水管理。结合中耕松土每年追施生物有机肥2次,每次每亩用量为5-10千克,浇水视天气、土壤湿度等情况而定。

(4)病虫草防治等。坚持预防为主,以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人工灭杀等方式进行防治,尽量减少化学防治。田间可安装设置杀虫灯、杀虫板(诱虫板)等。

(5)炼苗。种苗出圃前要充分炼苗,炼苗在定植前5—7天进行,逐步撤走覆盖物,打开通风口,减少浇水量,在不萎蔫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浇水。

(二)移栽定植

1.选择用地及整地

(1)选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或粘壤土,结合临翔区实际情况,可选择连片松林、杂木林,遮蔽度在50-70%林地进行种植,种植地块坡道可适当高于其他作物,但不宜高于35度,否则不利于管理。

(2)基肥。移栽前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结合整地按2000千克/亩施入,并加入生物有机肥200千克。

(3)整地。秋末倒茬后,及时进行深翻,然后耙平耙细,在地块四周通顺沟渠,用于排水防涝,避免雨季造成块茎霉烂变质。

2.移栽

春季3月上旬或秋季10月下旬进行移栽。在整好的地块上作宽120厘米,高20 -30厘米的畦,畦沟宽30厘米。按深10-15厘米挖穴,穴底挖松整平,每穴栽滇黄精苗一株,覆土压紧,用多菌灵或百菌清兑水淋透定根水,然后盖上松毛起到保水和预防杂草滋生作用。

3.种苗移栽标准

(1)种子苗块茎要求茎粗≥1.5厘米以上,节数≥2节以上,茎长≥3厘米以上,健壮无病虫感染、根须完整。

(2)块茎苗块茎要求茎粗≥3厘米以上,芽头数≥2个以上,茎长≥6厘米以上,种块完整无霉烂。

4.种植密度

滇黄精株行距为30厘米×35厘米,即每亩5000株以上为宜,若地力较差可提高密度到7000-8000株/亩左右。

(三)田间管理

1.搭架。搭建竹木作支架,防止开花结籽时茎杆倒伏影响结籽饱满度和落花落果。

2.中耕。结合中耕,每年除草松土2-3次,在除草松土时,注意宜浅不宜深,避免伤及滇黄精的根系,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同时,结合中耕进行1-2次培土,避免根状茎外露。

3.肥水管理。结合中耕,每年追施生物有机肥2次,毎次每亩用量为15-25千克,浇水视天气、土壤湿度等情况而定。应以有机肥为主,不施化肥或复合肥。

(4)整形修剪:为减少养分消耗,开花较多时,除必要留种所需外,可在植株现蕾期即刻将黄精花蕾减掉,减少养分消耗,增加滇黄精产量。

结论

临翔区林下滇黄精种植前景良好,无论资源条件还是可发展种植面积都相对较有优势,尤其是林下种植滇黄精的经济效益较为突出。只要把握好林下种植管理要点,就可以使林下人工种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就可以发展壮大临翔区滇黄精产业,从而提高种植者收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临翔区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云南省道地药材名录(2024 版)的通知》(云农特〔2024〕6号)[EB/OL].https://nync.yn.gov.cn/html/2024/zuixinwenjian_0819/1414073.html

[2]庞玉新,赵致,袁媛,付明学,曹定涛. 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22(6):54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