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作者

蒋菁 胡先云

湖南潇湘技师学院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教融合不充分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入研究国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异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关键词:国外区域职业教育;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

课题基金:本论文是2024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湖南省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4C0915)的研究成果之一。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职业教育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它包含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系统。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对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国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与经验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1.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种成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该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将企业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理论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双重学习场所"的培养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职业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约占总培训时间的30%;企业承担实践技能训练任务,约占总培训时间的70%。这种培养模式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通过《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企业需按照统一的职业培训大纲开展培训,配备专业的培训师,提供规范化的实训场所和必要的培训经费。职业学校则根据专业教学标准设置课程,确保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效衔接。政府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制定职业标准、开展质量监督等方式保障双元制的有效运行。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密对接,而且培养了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德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

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是英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该模式将职业技能分解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能力单元,学习者可根据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不同模块进行组合学习。在实践运作中,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制定详细的能力标准,将每个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能力模块,每个模块都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培训机构依据这些标准开发课程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需求,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或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完成模块学习。模块之间采用学分制管理,具有可累积性和互认性,使学习者能够实现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固定学制的限制,培训内容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培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评价体系更加科学规范[1]。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灵活组合,有效满足了不同群体的职业技能提升需求,推动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深度融合,为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

3.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模式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先进办学形式。该模式以社区学院为主要载体,实行开放办学、灵活学制、多元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具体运行中,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采用"2+2"分段式培养模式,前两年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可选择继续完成学士学位教育或进入职场就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职业导向和实践性,既包含学术性课程,也涵盖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这种模式特别注重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接,通过建立产业咨询委员会,定期调研企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还承担着社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功能,为在职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了大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融通的特色办学模式。

4.合作教育模式

合作教育模式是加拿大职业教育体系的典型特色,体现了教育机构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培养理念。该模式以"工学交替"为核心,通过建立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通常采用"三明治式"教学方式,即在完成一定阶段的理论学习后,安排相应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之后再返回学校继续深造。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评价等环节。这种模式特别强调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获得优质人才储备,学校则依托企业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企业导师制度、学分认定制度、实践考核制度等,确保培养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2]。通过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实现了教育过程与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国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先进经验

国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先进经验。从制度层面看,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明确界定了政府、企业、学校等相关主体的权责义务,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在治理机制方面,构建了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运行模式,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在质量保障方面,建立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包括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质量认证标准等,确保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样化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在资源配置方面,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支持、企业投入、社会捐赠等渠道,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经验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推动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依据

1.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是研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石,为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空间差异性,认为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区域发展理论框架下,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区域发展理论特别强调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区域要素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该理论还关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互动关系,为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区域发展理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区域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3]。

2.职业教育发展理论

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是由德国教育学家格奥尔格·克申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等人开创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强调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特征,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内涵上,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包含了职业能力发展理论、职业课程理论和职业教育评价理论等多个维度。职业能力发展理论强调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3.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理论

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源于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和丹尼森(Edward F. Denison)的教育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理论框架中,教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发展又为教育事业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这种互动关系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又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该理论特别强调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认为职业教育规模、层次和类型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升级需求相匹配。通过经济与教育的良性互动,形成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带动教育提升的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1.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从供给层面看,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通过开设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从需求层面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规模和类型,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这种相关性还体现在空间布局上,职业院校的设置往往与区域产业集群分布相呼应,形成产教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4]。在人才流动方面,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区域就业倾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这种密切的相关性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

2.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制约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产生着全方位的制约作用。在经济基础层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力和办学条件,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充足的经费支持和更完善的实训设施。在产业结构层面,区域主导产业的类型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产业结构的地区需要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参与层面,区域内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普遍具有更强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能力。在就业市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3.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与促进性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适应性与促进性关系。在适应性方面,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方式,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紧跟技术进步,培养规格契合岗位要求,实现了职业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在促进性方面,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同时,职业教育还通过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继续教育等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在发展理念上,职业教育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注重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目标上,需要突出创新能力和复合型技能的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在办学模式上,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治理体系上,需要完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化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在服务功能上,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5]。

三、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

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存在着系统性的不足。在发展定位方面,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不够鲜明,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化发展不够充分,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仍需提升。在区域布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区域失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在产教融合方面,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够,课程内容更新滞后,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企业实践经历缺乏,专业带头人培养机制不健全。

四、国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启示与借鉴

国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从制度建设角度,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展现了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协同的制度优势,值得借鉴其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从质量标准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国家资格框架体系为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特别是其能力本位的评价方式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从校企合作方面,瑞士的职业教育联盟模式展示了深度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值得借鉴其企业全程参与职业教育的运作机制。

结束语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必将开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天平,轩贵平,杨娜.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研究[J].经济师,2024,(11):183-184.

[2]王玉龙,郑亚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8):70-77.

[3]张鑫鑫,甘家琪,赵彦曾.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4,39(03):101-107.

[4]扶荣,郝贵敏,刘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以廊坊市为例[J].商业观察,2024,10(17):35-37+43.

[5]于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国际公关,2024,(09):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