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造魅力课堂:高年级语文“双减”的实践方向

作者

姜巧英

江苏省高邮市汤庄镇汉留小学,22564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以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文章首先分析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继而分别从课堂互动提升、作业与考试制度优化、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推广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创造一个更具有启发性和学生参与度的语文课堂。文中透过案例分析,展现了不同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为当前和未来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实践的方向与启示。

关键词:双减政策;语文教学;课堂互动;作业优化;阅读推广

引言

近年来,“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从根本上优化中国基础教育环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培训压力。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双减”不仅意味着减少学生在校与校外的学习负担,还意味着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此背景下,打造充满魅力的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详细探讨实现上述目标的多个实践方向,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双减”政策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新面貌。

一、深化课堂互动 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1.1 课堂提问与讨论策略的创新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语文课堂需创新师生互动模式,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深度讨论,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其探究的主动性。问题设置应具备层次感,兼顾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旨在引领学生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本。例如在教授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提出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身与故乡的情感联系,然后逐步引导他们探讨文本中人物对故乡的复杂情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能比较个人经历与文学作品的共鸣,还能在深入讨论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对文学内涵的解读能力。课堂讨论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在合作学习中增进对语文的领悟。

1.2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 提升学习效率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旨在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协同思考,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围绕经典文本或专题议题,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研读《诗经》,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解析诗篇中的情感与意境,这不仅加深了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举办模拟古代辩论赛,让学生就《史记》中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促进他们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共表达技巧。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作业与考试制度改革 推动教学深化改革

2.1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个性化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需创新作业设计,摒弃单一、刻板的形式,注重提升作业的实践性和思考性。作业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设计让学生研究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以此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还可布置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在团队中策划一场社区活动,如举办小型读书会或文化展览,这不仅锻炼他们的组织和沟通技巧,也使语文学习更具活力和意义。通过这些生活化、个性化的作业,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与实践能力将得到全面发展。

2.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

考试作为评估手段,虽能反映学业表现,但过度依赖考试分数可能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忽视教育的实质价值。在“双减”政策的启示下,教育工作者需发展全面的评估框架,确保评价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这涉及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多元评价体系,它涵盖学生的学术投入、学习旅程及成果收获。具体实践中,可运用语文学习成长记录,如通过持续性评估,追踪他们在阅读理解、表达、批判性思考、创新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此外,教师可引入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及教师观察等多元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从而准确反映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学术成就,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推动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3.1 书香校园建设 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书香校园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滋养心灵的阅读乐园。学校应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如设立主题书吧、设立定期的阅读俱乐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书馆的藏书应涵盖古今中外,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共读一本好书”活动,通过深度讨论,提升他们的思考与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记录阅读日志,将阅读体验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养分。通过举办阅读马拉松、书评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想,深化对文学作品的洞察。书香校园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

3.2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在“双减”政策的视角下,成为了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参观历史遗迹,了解传统文化,或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领悟语文的生动内涵。例如,组织学生走进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实地考察,让他们在触摸历史的痕迹中感悟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中深藏的历史情感和社会背景。参与社区服务,如环保清洁、敬老院志愿服务,使学生在服务他人中学习有效沟通和人文关怀,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

邀请社会贤达、学者、作家进校园讲座,使学生有机会与各界专家面对面交流,理解语文在社会、文化、历史等多领域的广泛影响。通过模拟记者会、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公共表达和批判思考能力。这些活动不仅强化了语文技能的实际运用,更在真实情境中锤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技能。

实践项目如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与观点交锋中,深化对国家事务、国际关系的理解,从而丰富他们的世界观。这些举措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使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全面能力的未来公民。

案例分析: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在北京市某中学实行的“体验式阅读”项目中,教师们组织学生去历史博物馆参观,结合课本上的相关文史资料,引导学生在实地环境中理解历史与文学作品。学生需要写下参观后的感受和体会,并与班级同学分享,使学习过程充满活力。此模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使学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

总结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高年级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通过深化课堂互动、优化作业考试制度、扩展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我们能够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改革不仅可行,而且效果显著。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下,语文教育定能在新的教育政策引领下绽放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新时代的教育革命: “双减”政策解读与实践[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2] 张馨月. “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 新课程导学, 2022(5): 28-30.

[3] 王福瑞. 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 中学语文, 2021(8): 45-47.

[4] 黄瑞萍. “双减”政策下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2(2):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