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研究
赵文勇
四川国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数量与日俱增。沉降段路基作为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关键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本文深入探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问题,分析沉降产生的原因,阐述常见的处理技术,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旨在为提高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沉降原因;处理技术;质量控制
一、引言
市政道路桥梁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支撑,沉降段路基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引发桥头跳车等现象,不仅影响行车体验,还可能对道路桥梁结构造成损害,缩短使用寿命。因此,加强对沉降段路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沉降段路基沉降原因分析
(一)地基土质因素
不同的地基土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质。如软土地基,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在路堤填土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而一些粉质土,遇水后强度降低,也会导致地基稳定性变差,引发沉降。
(二)路堤填土因素
填土的压实度不足是常见问题之一。若施工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压实标准操作,填土内部孔隙较大,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受车辆荷载等因素影响,填土会逐渐密实,产生沉降。此外,填土的土质选择不当,如采用了易风化、遇水膨胀或收缩的土料,同样会造成路基沉降。
(三)施工工艺因素
在道路桥梁连接部位,施工顺序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沉降差异。例如,先施工桥台,后进行路堤填筑,桥台的刚性结构与路堤填土的柔性结构在受力变形上难以协调,桥台对路堤填土产生侧向挤压,促使填土产生不均匀沉降。再者,施工过程中的排水处理不当,路基地下水位上升,使得地基土处于饱水状态,强度降低,进而引发沉降。
(四)车辆荷载因素
长期频繁的车辆荷载作用是路基沉降的持续诱因。尤其是重型车辆,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反复作用于路基表面,加速路基土体结构的破坏,使得路基土颗粒重新排列,孔隙增大,导致路基逐渐下沉。而且随着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这种沉降趋势愈发明显。
三、沉降段路基常见处理技术
(一)地基处理技术
1.换填法
对于浅层软土地基,可采用换填法。即将软弱土层挖除,换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的材料,如砂石、灰土等。换填后通过分层压实,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减少沉降。在某市政道路工程中,对深度小于 3m 的软土地基采用换填 50cm 厚的级配砂石,施工后路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
2.强夯法
强夯法利用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夯实地基土体,使土体密实度增加,强度提高。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等地基。某桥梁工程桥头地基采用强夯法加固,经过多遍夯击后,地基承载力显著提升,沉降明显减小,为后续路堤填筑奠定良好基础。
3.深层搅拌桩法
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将水泥等固化剂与地基土强制搅拌,使土体硬结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桩体,与周围土体共同承担荷载,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在一地势低洼、软土深厚的市政道路沉降段,采用深层搅拌桩法处理后,路基稳定性增强,沉降得到有效遏制。
(二)路堤填土处理技术
1.选择优质填土材料
优先选用级配良好、透水性强、压实性能好的土料,如砂砾土等。避免使用淤泥、冻土、膨胀土等不良土料。在某城市快速路工程中,严格把控填土材料质量,全部采用符合要求的砂砾土,路堤压实后密实度高,沉降量小。
2.控制填土压实度
依据设计规范要求,采用合适的压实机械与压实工艺,确保填土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如采用重型压路机分层碾压,每层填土厚度控制在 30cm 以内,边角部位采用小型夯实机械补夯。通过严格控制压实度,可有效减少填土自身沉降。
(三)过渡段处理技术
1.搭板设置
在桥梁结构中,特别是在桥台与路堤之间,设置搭板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做法。搭板的一端通常搁置在桥台的牛腿上,而另一端则放置在路堤填土的顶面。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路堤发生沉降时,搭板能够起到一个过渡和缓冲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小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例如,在一条交通繁忙的市政主干道桥梁工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并安装搭板,不仅提高了行车的平顺性,还有效地解决了因路堤沉降导致的桥头跳车问题,显著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2.渐变式过渡段
为了减少桥梁与路堤连接处的不均匀沉降,工程师们会在桥台与路堤之间设置渐变式过渡段。这种设计通过逐渐改变填土材料的性质、压实度以及其他相关参数,使得路堤的刚度能够从桥台侧向路堤侧逐渐过渡,从而避免了刚度突变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某些工程实践中,采用了从桥台侧向路堤侧由水泥稳定碎石过渡到普通填土的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路堤的稳定性,还取得了良好的沉降控制效果,确保了桥梁结构的长期安全和使用性能。
四、沉降段路基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一)施工前准备阶段
1.详细勘察地质
运用地质钻探、物探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地基土质情况,包括土层分布、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等,为后续设计与施工提供准确依据。在某新区道路桥梁建设前期,通过详细勘察,发现部分路段存在深厚软土层,及时调整设计方案,采用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措施。
2.优化设计方案
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沉降段路基处理技术,优化搭板长度、厚度等设计参数,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可行。设计人员应与施工、监理等各方充分沟通,不断完善设计。
(二)施工过程控制阶段
1.严格把控施工工艺
按照设计与规范要求,精细施工。在地基处理、路堤填筑、搭板安装等各个环节,严格监督施工人员操作,确保施工工艺落实到位。如强夯施工时,准确控制夯锤重量、落距、夯击次数等参数;路堤填筑时,保证填土分层厚度、压实度符合标准。
2.加强材料质量检测
对填土材料、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定期抽检,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建立材料进场报验制度,只有检测合格的材料方可用于工程施工,从源头上保障工程质量。
(三)施工后监测阶段
1.沉降观测
在路基施工完成后,及时设置沉降观测点,定期观测路基沉降情况,记录沉降数据。依据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沉降发展趋势,若发现异常沉降,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规定在路基竣工后的 1 - 2 年内,每月至少观测一次。
2.维护与保养
对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进行日常维护,及时清理排水设施,防止积水浸泡路基;修复路面破损,避免雨水下渗加剧路基病害。同时,限制超载车辆通行,减少额外荷载对路基的破坏。
五、结论
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沉降段路基的质量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沉降的原因,这包括但不限于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材料选择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我们可以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处理技术来应对这些问题。例如,采用地基加固技术、改良土壤结构、使用高性能材料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现象。此外,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涉及到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后期维护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显著提高道路桥梁的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确保交通流畅无阻,同时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为城市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将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工程建设者应持续关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动态,并将其应用到沉降段路基的设计与施工中。通过不断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推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迈向更高的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尚亮榆.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J].汽车画刊,2024,(11):86-88.
[2]黎贵超.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3):143-145.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33047.
[3]伍人龙,杜雪林,徐尤旺.市政道路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4,(20):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