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多民族音乐“三交”下的文化共享与认同
唐婷
西南民族大学
唐婷,(2001年5月21日),西南民族大学,女,汉,重庆,硕士研究生,音乐表演理论研究
摘要:白沙细乐作为纳西族音乐的代表,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是茶马古道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生动体现。本文通过分析白沙细乐的起源、乐器组成及曲牌曲调,深入探讨了这些因素在促进民族文化共享与认同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强调了茶马古道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如何通过“三交”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互动与认同,并探讨了这种交流对塑造多元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对白沙细乐的剖析,本文揭示了音乐如何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推动了民族间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茶马古道;白沙细乐;音乐交融;文化共享与认同;“三交”
项目来源:西南民族大学2024年艺术学院硕士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CYB2024023。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商贸通道,横跨了中国西南地区,贯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及其周边的地区。它起源于唐宋时期,最初主要用于茶叶与马匹的交换,因此得名“茶马古道”。这条古道的历史长达千年,在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杨洋,马进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茶马古道的价值探析[J].福建茶叶,2021,43(09):6-7.]] 茶马古道沿线的经济活动,不仅为各民族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上的互鉴,促进了各民族在情感和文化认同上的共鸣。纳西族的白沙细乐便是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吸收了其它民族的音乐元素,也在演绎中融入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白沙细乐起源中的民族“交往”
各民族交往是交流交融的基本前提,也是文化共享的重要过程,更是文化认同的根本保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中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婚丧嫁娶以及思想碰撞、利益关联等过程中发生的,逐步实现交往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 沈富城.凯里市下司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4.DOI:10.27807/d.cnki.cgzmz.2024.000114.]] 这在白沙细乐的起源、演奏乐器和文化特征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证明。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关于白沙细乐的起源,学界存在着不同看法,较为典型的是“元人遗音”,即认为白沙细乐实际上源自于蒙古族,这种说法来自于一段传说,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路过丽江时,与丽江地方首领阿良结下了深厚友谊。临别之际,命身边的蒙古宫廷乐队奏乐惜别,同时把这个乐队送给了阿良,作为临别时答谢之礼。[[[] 龙梆企.民族文化交流语境下的《白沙细乐》(下)[J].今日民族,2019,(05):43-47.]] 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关于白沙细乐的真实起源我们不能盖棺定论,但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中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交往也正是民族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茶马古道为沿线地区的民族提供了一条便利的互动渠道,因此,白沙细乐是“元人遗音”的说法也具有可能性。关于白沙细乐的起源,和云峰教授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提出“融合说”,认为白沙细乐既不能说是蒙古族音乐,也不能说是纯粹的纳西族音乐。它的产生、发展及定型(或说日趋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融合了诸多积淀了的音乐文化现象。可以说,其产生和形成曾经历过一个与纳西族民间音乐、东巴教音乐、汉族音乐(主要是洞经音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演变过程。[[[] 高华.白沙细乐音乐形态变异性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41(01):147-154.]]
关于白沙细乐历史渊源的讨论,究竟是来源于蒙古族音乐、纳西族、还是各民族融合下的产物,虽然学界暂未找到明确的证据,但却都统一证明了白沙细乐是在民族间的交往所诞生的,在这背后体现出的是民族文化的共享与认同。
二、白沙细乐乐器组成中的民族“交流”
各民族“交流”是指各民族在接触后,进一步深入的文化互动与融合。在茶马古道的漫长历史中,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相互影响下,不仅仅是文化的接触,更是文化的交换与融合。白沙细乐的乐器组成充分体现了茶马古道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白沙细乐演奏的乐器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吹管组:横笛、竖笛、波伯;二类为弹拨乐组:琵琶、古筝、苏古笃;三类为拉弦乐组:二簧、胡琴。吹管乐器组包括横笛、竖笛和波伯。横笛和竖笛是汉族传统乐器,音色清亮,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宫廷音乐中,“波伯”以纳西语的发音命名,为竖吹双簧竹管乐器。因为它的音哨是用草本芦苇制作成的,当地汉语又将其称为“芦管”“芦笛”。“芦管”是我国隋唐时期的单管小筚篥,起源于古代龟兹,即现在的新疆库车一带,汉代传入中原。[[[] 和桂莲.论《白沙细乐》里的特色乐器波伯[J].黄河之声,2015,(07):76-77.]] 三者在白沙细乐中的结合,展现了汉族、纳西族文化在音乐上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音乐的和谐共生。弹拨乐器组由琵琶、古筝和苏古笃组成。琵琶和古筝是汉族的传统拨弦乐器,音色圆润且悠扬,广泛用于表达悲壮和细腻的情感。苏古笃也被称为“火不思”,原为古代中亚地区的弹拨乐器,后经我国新疆传入中原,这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优秀精神。拉弦乐器组包括二簧和胡琴,这两种乐器也并非纳西族的原有乐器,而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族、蒙古族、藏族的民族乐器。总之,白沙细乐虽然是纳西族的传统音乐,但是从其乐器组成可以明显看出其与其它民族的深厚渊源。
这些乐器的交织,体现了茶马古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互动与共融。乐器的多样性和融合,不仅展示了各民族音乐特色的互补,更通过音乐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形成。白沙细乐通过音乐表达了跨民族的文化共享与认同,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三、白沙细乐曲牌曲调中的民族“交融”
“交融”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最高阶段,指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长期互动中逐步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认同,最终在文化层面达成共识。在茶马古道的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白沙细乐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载体。白沙细乐的音乐忧伤哀怨,悱恻缠绵,主要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8个曲牌组成。[[[] 钟廷雄.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09,第133页]] 白沙细乐中的部分曲牌,如《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与南北曲中有相同或相似的名称。这些曲牌的名称来源与南北曲中的曲牌相呼应,表明了白沙细乐在传统乐曲名称上的借鉴与继承。例如,《一封书》在白沙细乐中的存在,与元曲及汉族民间音乐中同名曲牌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不仅体现了白沙细乐对汉族音乐传统的吸收,也反映了茶马古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另外,在旋律上,白沙细乐与昆曲唱腔之间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昆曲唱腔,以其婉转悠扬、富有抒情性的旋律著称,尤其在南曲的表现上,其柔美、细腻的旋律线条与白沙细乐的旋律特征相契合。白沙细乐中的一些曲调具有羽调式的特征,尤其是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的运用,常见的旋律结构也展现了昆曲的风格影响。这些旋律上的共性,不仅让我们看到白沙细乐继承了昆曲传统的风格,也展示了汉族南北文化的深度交融。
三、结语
白沙细乐不仅是纳西族音乐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茶马古道的作用下,各民族间的“三交”为民族文化共享与认同创造了条件。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音乐成为了文化认同的载体,推动了彼此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白沙细乐正是这一互动关系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加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联系,也通过音乐的融合深化了文化认同,成为了各民族文化互动的宝贵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