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对策与研究
王倩 刘攀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 甘肃作为多民族聚居大省,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各民族思想意识阵线工作具备重要的意义。同时甘肃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发挥这些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研究,在甘肃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本文的关注点,将甘肃铸牢民族意识共同体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做好甘肃文化资源的整合,梳理其中的历史脉络,走出一条适合甘肃高校的的文化育人之路。
关键词: 共同体意识;高职教育;课程思政;
课题项目: 甘肃省教育厅2024 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研究课题“甘肃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1 引言
2014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之根本,也是国家统一的基石,民族精神之脊梁。
甘肃高校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这一点出发,甘肃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和路径的研究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甘肃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方面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2 甘肃文化资源的特点
2.1历史悠久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可追溯到八千年前,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开端,这里还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等,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2.2种类丰富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甘肃有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等独有的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服饰、饮食、建筑等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
2.3融合性强
1.民族融合
历史上,众多古代民族先后在甘肃活动,如戎、月氏、乌孙、匈奴等,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
2.地域融合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等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比如敦煌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典范
3 甘肃铸牢民族意识共同体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路径
甘肃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铸牢共同体意识研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得到了广泛重视,本省高校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如何利用甘肃文化资源与课程融合力度有待提升。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传承文化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是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3.1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1.完善政策制度
甘肃各高职院校应制定专门的政策文件,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等,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和政策支持。
2.优化课程体系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优化高职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群,如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必修课程,以及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选修课程。
3.2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1.梳理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甘肃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元素,如在历史类课程中讲述甘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文化类课程中介绍甘肃各民族的特色文化习俗等。
2.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甘肃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将这些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等元素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3.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甘肃本地或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性认识.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推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开展专题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辅导,提高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识和教学能力。
2.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
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方法研讨活动,分享在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5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1.加强校内协同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例如,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授课,共同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
2.促进家校社协同
加强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团结意识;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
4甘肃高校强化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4.1文化体验类活动
1.民族文化展览
在校园内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展览,展示甘肃本地以及我国其他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乐器等。例如,展示裕固族精美的刺绣服饰,向学生介绍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民族故事、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2.民族歌舞表演与培训
组织校园民族歌舞大赛,鼓励学生学习和表演各民族的歌舞。像蒙古族的安代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等。学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体会各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增强对民族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感。
3.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如藏族的押加、回族的木球等。这些体育活动不仅具有竞技性,还蕴含着各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通过参与比赛,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4.2社会实践类活动
1.民族地区调研与考察
组织学生深入甘肃及周边民族聚居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学生可以走进东乡族自治县,了解当地东乡族群众脱贫致富后的生活变化,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情况。在调研过程中,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的努力和成就,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
2.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面向民族地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到民族地区的学校进行支教。同时也传播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些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帮助各民族群众的过程中,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甘肃本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5.结语
本文以甘肃高校铸牢民族意识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课程思政为导向,在高职专业中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甘肃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实践中也收到成效。将在后续其他专业建设中不断增加实践。
作者简介:王倩(1985-),女,汉族,河北抚宁,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工程测量》、 《GNSS 定位测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