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因材施“教”,乐“玩”其中

作者

肖爱玲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教育管理中心

在小学教育的广阔天地里,音乐课堂如同一方独特的艺术舞台,既是孩子们心灵的栖息地,也是教师们智慧与创意的试验田。每当悠扬的旋律响起,不仅是音符的跳跃,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情感与知识的交流,它不仅教会孩子们音符与旋律,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团队协作能力。然而,如何在这片充满活力的领域中,既保持教学的严谨性,又不失其趣味性,成为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在“教”与“玩”之间找到平衡点,让音乐课堂既严谨有序又充满乐趣,是每位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音乐课堂调控的艺术,通过实践研究的视角,引发读者对于“如何在教与玩之间找到平衡”的深刻思考。

一、引题——行走于教学中的思考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缺乏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融合,如多媒体教学、网络音乐资源等,使得音乐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析——不同立场问题的讨论

(一)成人的立场:好教师教为本

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往往强调“教”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一位好的音乐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能够准确无误地传授乐理知识、演奏技巧,以及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往往呈现出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强调纪律与秩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掌握要点。然而,这种过分强调“教”的方式,有时忽略了孩子们的天性,使得音乐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儿童的立场:好孩子不贪玩

转而看向儿童的立场,孩子们天性好奇、爱玩,他们渴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未知。对于音乐课堂,他们更期待的是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接触和学习音乐。在孩子们心中,“好孩子”不应仅仅意味着听话、不贪玩,而是能够自主学习、勇于表达、享受过程的个体。因此,当音乐课堂过于注重“教”而忽视“玩”时,孩子们可能会感到束缚,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无疑是对音乐教育初衷的背离。

三、升华——行走于教和玩之间自主学习的推进

(一)变教为玩

面对成人与儿童立场之间的张力,小学音乐课堂的调控艺术在于寻找“教”与“玩”之间的完美融合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趣味横生的游戏或挑战。

1. 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

在课堂中利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训练,让孩子们通过拍手、踏步等身体动作感受节奏的变化;或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学习歌曲,既加深了歌曲的理解,又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变得不再生硬,而是充满了新奇与乐趣,孩子们在“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知识。或是在“节奏训练”为主题的音乐课上,教师设计了“节奏接力”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依次传递一个装有不同节奏型卡片的盒子,接到盒子的学生需迅速模仿卡片上的节奏,并创造一个新的节奏传递给下一位。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玩乐中掌握了节奏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引入音乐制作软件、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直观易懂。例如,通过动画展示音符的跳跃与旋律的流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结构。

3. 情境构建,激发情感共鸣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深入体验音乐背后的情感与故事。如在学习《小星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星空下的情景,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与喜爱。

(二)教玩相融

实施“教玩相融”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首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游戏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避免“为玩而玩”。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灵活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保持教学的连贯性与有效性。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1.通过设计音乐游戏,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课程开始,老师通过“音乐接龙”游戏,让学生轮流哼唱《小星星》的旋律,每人唱一句,既复习了旋律,又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旋律接龙”、“节奏拍打大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符、节奏等基本乐理知识,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加深了对音乐概念的理解。

2.互动合作:组织小组合作完成音乐创作或表演任务,如小组合作编写简单的旋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又如设计“歌词接龙”游戏,学生需根据前一位同学的歌词提示,快速接上下一句,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歌词的记忆,还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3.创意改编,激发创造:老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星星》进行简单的旋律或歌词改编,并在全班面前展示。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理想的音乐课堂应当是“教”与“玩”的无缝对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游戏化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有效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同时,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表达与创新能力。因此,小学音乐课堂应更加注重“教”与“玩”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鼓励孩子们主动探索、大胆尝试,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反馈。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此外,教玩相融还意味着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的调控艺术,是一场关于“教”与“玩”的深刻对话,是对教育本质的不断探索与反思。通过实践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当“教”与“玩”和谐共生,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享受学习的乐趣,成长为具有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