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广播电视专业“艺科融合”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贺子宸 王睿嘉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40030

摘要:广播电视学科作为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属重要专业,具有天然的交叉属性。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引发的社会结构性转型带来社会自身发展逻辑的变化,也改变了广播电视课程体系的未来发展。广播电视深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教育质量是广播电视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艺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学科要把握时代脉搏、接纳新兴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文认为广播电视专业教育需借助科技、结合地方社会产业的结构发展完成数智化变迁,实现从培养“传统广播电视人才”到培养“新媒体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路径转型。

关键词:艺科融合;广播电视专业;跨学科建设;艺术教育

我国艺术教育事业正经历着深度理论探索和实践革新,“艺科融合”模式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步入跨学科、多元化的趋势之一。广播电视学科在艺科融合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新兴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艺科融合”就是一种体现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范式,其构建基础包含了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分别是“学科交叉”、“知识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而跨学科教育则是一种认知、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是“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思想的简单交流到概念、方法、程序、认识论、术语、数据的组织整合,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与研究组织之间的相互关联。”[[[] 刘海涛.高等学校跨学科专业设置:逻辑、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8(02):6-11.]]广播电视学科肩负着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责任,目前广播电视高等教育事业需解决现存问题,例如专业隔阂、对新兴科学反应滞后以及传媒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之间脱节等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复合型拔尖艺术人才。

一、“艺科融合”理念的发展脉络

广播电视等高等艺术教育“艺科融合”的逻辑起点源于艺术与科学精神内核的内在一致性,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的“艺术与科学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目标都是真理的性质。”[[]]纵观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新艺术流派的产生以及艺术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例如19世纪初,摄影技术的发明一度导致写实风格的绘画流派失去价值,绘画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画家们也开始探求真实之外的真实,追求摄影技术无法复制的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在技艺达到某一高度之后,科学和艺术往往在美学、可塑性和形式方面结合起来。”[[[] (美)卡拉普赖斯,编.新爱因斯坦语录[M].范岱年,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212

]]科学认知与审美认知都是对于“真”的追求以及运用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今天的数字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让艺术和科学的跨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英国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就利用网络搭建起了一个全球互动参与的艺术创作文本,我国的国家传播中心也开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旨在以艺术与科技的深度交融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展出作品中,有用艺术之美辉映科技之光,用艺术的方式诠释和普及科学。例如,记录细胞动态图像的《微观跳跃》,绽放着绚丽光彩的《费米气泡》,神秘而又迷人的《黑洞系列》...有的用科技之力赋能艺术创作与表达,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知和审美体验,同时也拓展了艺科融合的发展空间。《来风·夏·残雨》拓展传统陶瓷技艺,创作出一片自然唯美的蘑菇,进行着具有中国审美意象的当代陶艺表达。许多例子都表明科学技术始终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而艺术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科学为艺术提供批判性推理方式及技术媒介,艺术则为科学赋予新颖构思与想象空间。艺术与科学相互借鉴已成为人类探索世界与憧憬未来的内在需求。

我国在艺术教育上的“艺科融合”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大致与三个方面相关,即: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以及新国情的需要。2014年我国将媒体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今,传播从融媒体过渡到智媒体;新兴技术使得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理念都发生变化,也就对艺术人才特别是从事媒体行业的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广播电视更是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播电视依托于技术的支持,从诞生之初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再到现如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VR、AR、人工智能等虚拟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广播电视专业培养定位开始逐渐与数字媒体融合,力求培养出既具有“采编播”能力又能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综合型人才。不少高校都开始设置数字影像、数字媒体方向的课程以此来培养新的全方位人才,例如重庆师范大学自2024年以来,广播电视硕士点新增“数字影像”方向,开始深入地研究数字技术、图像处理、以及何如使用AI技术。

二、艺科融合促进广播电视教育转型的价值及必要性

广播电视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前言社会文化最典型的艺术产业之一,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必须密切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代高校育人有三个服务维度:一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二是促进学术文化的传承,三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公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反映了工业经济时代产业分工细化、标准化生产的人才需求。因此广播电视学科改革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经路就。1998 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正式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 年 )》之中,已有近二十五年的开设历史。相较于其他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独特性,新兴技术为广播电视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创作开启了全新境界,教育领域以及传统艺术创作领域的媒介都在新型语境中不断更新;基于数字孪生与区块链技术,人们的现实生活大规模向虚拟世界迁移。这不仅拓展了了艺术领域的外延,让艺术创作与艺术传播与新兴媒介进行融合,还促使艺术类学科如广播电视学科的变革。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对艺术学学术型专业进行了重新归类,调整后的艺术学更加凸显跨学科特性。

信息爆炸式增长、网络空间呈现出海量化、碎片化的挑战,因此信息整合能力成为了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为广播电视人才提供了信息筛选、收集等便捷;但是广播电视人才需要用高效的信息整合手段使得信息具有逻辑性和人情味,让信息更具有人文价值为受众呈现出有内涵、有深度的信息是广播电视人才的核心责任。无论传媒行业怎样变革,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对新闻事实的观察与调查、对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思考与判断仍然是其在传媒新生态下应具备的重能力[[[] 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06):88-109.]]。其次,就当下形势而言,融媒体已经成为成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因此广播电视教学体系要在尊重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和专业教育的完美融合并且帮助学生建立起“新媒体思维”。新媒体思维本质上是指“基于网络媒介技术重新审视整个媒介生态的思维方式。”[[[] 强月新,陈星.线性思维、互联网、维与生态思维——新时期我国媒体发展思维的嬗变路径[J].新闻大学,2019(2):1-11.]]这种新媒体思维不同于传统媒介时代的单向线性思维,它把互联看作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以及未来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具体包括人与人互联、人与万物互联以及衍生出的开放性思维、去中心化思维等等。广播电视专业未来发展之所以要建立起新媒体思维,其本质是要与当下新媒体行业发展想契合,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只有拥有这种思维能力才能在“艺科融合”背景下以及媒介技术快速迭代、媒介行业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艺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未来发展路径

(一)建立“一专多能”的学科协调知识体系

学科协同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 徐蓉,张飞.新文科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3(5):62-68.]]传统广播电视专业推崇纯粹的本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广播电视具有实践性强、复合型强等显著特点,因此必须对现有课程进行调配和重组。开设综合性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培养学生的跨专业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广播电视学的内涵。例如宜宾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广泛吸纳行业意见,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专业课程精细化、技能训练阶梯式”的课程矩阵。深度调研文学、艺术、食品科学等文理学科发展内涵的契合点,探索制定交叉融合的可行路径,双向创建跨学科应用创新课程群。修改制定《广播电视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细则》,将多学科的融合部分纳入第二课堂考核体系,学生需要修习完相关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在知识体系建构当中,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方式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结合其自身的专业特长,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分设模块,以对应不同学生的选择。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保证整个课程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环节。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广播电视专业未来建设的重要方向,要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导向,建立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配置机制。[[[] 樊丽明.论新文科建设的机制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3(5):4-8.

]]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超学科,都不是要消灭传统学科,而是打破广播电视与其他学科的专业壁垒,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优化并重新排列组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加强课程设计与信息技术融合

广播电视专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而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基于移动设备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共享变得越来越普遍,广播电视影视专业在利用融媒体的优势解决传统广播电视影视专业的局限性时,可以选择性地引入新媒体运行模式。技术引发的社会结构性转型带来社会自身发展逻辑的变化,也改变了知识创造与分享的游戏规则。[[[] 傅才武,明琰.重构“新文科”数字技术语境下两种文化的对话[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4):38-52.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大多局限于于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岗位、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文秘岗位,以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与管理岗位。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广播电视业的就业可能。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美团、小红书、喜马拉雅等互联网企业平台对于传媒类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在近几年迅速崛起,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亟须拥有编剧、导演、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新媒体的盛行,也为广播电视专业提供了新的教学实践平台。目前,大学在线教育分享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英华学堂等在线教学平台,以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网络直播等方式,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式教学。在线教育运用动画、图表、视频等手段使得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并年轻化。哔哩哔哩、抖音等网络平台也有海量的视频教学内容,这些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传统教学与在线教育的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艺科融合”背景下建设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新媒体环境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提出著名的“后喻文化”概念。她把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年轻一代把知识传授给前辈们的文化称为“后喻文化”,总结来说就是年长者要想不落后于时代就要向年轻人学习。如今我们所处的新媒体时代,无疑就是玛格丽特·米德所谓的“后喻文化”时代。在网络和通信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渠道愈发多样化,年轻人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第一时间接触和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海量信息。2023年开始盛行的ChatGPT,这一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颠覆了以往的信息搜索和获取方式。2023年8月31日,由百度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文心一言”也在国内率先向全社会全面开放。信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以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即时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为学生们带来了便利,却大大加深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广播电视教育方向在未来应该提高技术课、实践课比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吻合,从而暴露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和不足。因而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随着传媒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在发扬传统教学 模式注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的优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依靠实践课程来带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做到知行合一、学以 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宜宾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秉持“专业为本、素养为重、实践导向”的基本理念,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新技术融合。与智慧树展开合作,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传播学已上线,广播电视写作、电视画面编辑等核心课程正在加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直播、短视频成为新风潮只会,广播电视学专业适时开设网络直播研究、短视频制作、数字视频创意设计等前沿课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教学时效性,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

(三)“艺科融合”教育师资人才培养

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广播电视专业需要优化和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高校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城市群、经济带、产业链相衔接,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办学。西南政法大学与重庆华龙网集团合作的“西南政法大学融媒体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学院整合了学校和华龙网的学术和实践资源优势,共建了融媒体教育教学体系,探索了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此外,教学方式方面,学校结合传媒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并采用项目制教学法、分组分层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上,参与项目课程的学生按照企业评价进行考核。这样的产学研合作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适应媒体及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因此,高校应结合行业需求,加强校媒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生创造更多全媒体实践平台,实现高素质全媒体人才的培养目标。随着新科学技术应用场景的增多,人类知识内容、形式、生产体系与传播范式亦在做适应性调整。艺术与科技的互动、碰撞与融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艺术创新的动力来源。高等教育艺术承担着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理应走在时代变革的前列。高等艺术教育“范式聚焦于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尤其是广播电视、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之间的交叉与跨越发展,是融合艺术与科学、人文与技术、文化与知识的教育理念与学科范式的重构。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媒介传播环境的变革,新兴媒介技术的更迭。广播电视学专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要立足新的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突破国界和文化藩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随着新文科建设的逐渐深入,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刻把握文科教育价值内涵,推动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涛.高等学校跨学科专业设置:逻辑、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8(02):6-11.

[2](美)卡拉普赖斯,编.新爱因斯坦语录[M].范岱年,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212

[3]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06):88-109.

[4]强月新,陈星.线性思维、互联网、维与生态思维——新时期我国媒体发展思维的嬗变路径[J].新闻大学,2019(2):1-11.

[5]徐蓉,张飞.新文科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3(5):62-68.

[6]樊丽明.论新文科建设的机制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3(5):4-8.

[7]傅才武,明琰.重构“新文科”数字技术语境下两种文化的对话[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4):38-52.

[8]范志忠,江琳.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态势[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01):78-86.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23-202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本科生“艺科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qgj23038C)”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一:贺子宸

职称: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士,教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传播研究,影视艺术研究。

作者二:王睿嘉

学历:硕士

所在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影视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23-202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本科生“艺科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qgj23038C)”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