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类遗址与文旅融合的发展与探索
刘泉伶
西炮台遗址陈列馆(辽宁省营口市 115000)
摘要
古建筑类遗址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更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在有效保护古建筑类遗址的同时,实现其活化利用,成为推动遗址活化利用的重要关注点。本文以营口西炮台为核心案例,并结合蓬莱水城、威海刘公岛炮台、镇江焦山炮台、厦门胡里山炮台、北京居庸关长城等五处遗址,探讨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提出,通过遗址展示优化、沉浸式体验创新、文创产品开发、科技赋能及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等方式,可实现古建筑类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键词:古建筑遗址、营口西炮台、文旅融合、沉浸式体验、文化创意、科技赋能
一、引言
古建筑类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军事变革的重要物证。每一座古建筑,每一块石碑,每一个瓦片,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信息,都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当时的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都体现了当时朝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然而由于自然环境、人为破坏、管理不善等原因,许多古建筑遗址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近年来,国家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战略,强调在保护的基础上,赋予文化遗址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文化传播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
营口西炮台是中国近代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海防历史,更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建筑价值。其历史悠久、结构独特,炮台特有的夯土结构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工程学价值。然而,该遗址长期以来面临保护修复难度大、游客体验感不足、宣传推广力度弱等问题。如何借助文旅融合的契机,激发遗址的文化活力,使其成为知名的文旅目的地,既保证文物原貌不受损害,又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二、古建筑类遗址的文旅融合模式分析
文旅融合是指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其内涵包括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品牌营销的创新等。对古建筑类保护遗址而言,文旅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遗址关注度、增强公众文化认同,同时还能通过旅游收益反哺文物保护,为遗址长期维护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中国多个近代炮台遗址被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范围,并陆续开发为旅游景区,这些景区通过展陈展示、主题活动、互动体验等方式,提升了文物的观赏性和教育意义。不同遗址在发展模式上各具特色,本文选取蓬莱水城、镇江焦山炮台、厦门胡里山炮台、北京居庸关长城等五处遗址,从多元业态、文化展示、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营口西炮台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一)蓬莱水城——多业态融合发展
蓬莱水城作为明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现已发展成为集海防文化、道教文化、渔港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景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多业态创新提升游客体验。以“蓬莱仙境”夜游演出为代表的主题演艺,将军事遗址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古战船巡游、明清水军操练等互动体验项目,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历史风貌;此外,景区还推出“蓬莱水军”系列文创产品,如微缩模型、历史文化书籍等,延伸文化消费链条,赋能地方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威海刘公岛炮台——红色文化与海防遗址结合
威海刘公岛炮台作为甲午战争的重要历史遗存,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与海防记忆。景区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多元化手段提升游客体验。依托复制火炮和战争场景复原,打造沉浸式教育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当年的战火硝烟;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海防课堂”“战舰探索”等研学旅游项目,增强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同时,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复原炮台战斗场景,为游客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历史体验,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与海防遗址的活化利用。
(三)镇江焦山炮台——生态与文化并重
镇江焦山炮台依托长江生态优势与深厚的军事文化,打造“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模式。设立“江防历史馆”,系统展现近代海防变迁;结合长江风光,推出徒步、骑行等生态旅游项目,增强游客体验;同时,与影视行业合作,拍摄军事题材纪录片,提升景区知名度,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四)厦门胡里山炮台——科技赋能文旅体验
厦门胡里山炮台依托科技创新,提升文旅体验。运用5G与AI技术,实现智能导览服务;通过全息投影复原清代炮台战斗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推出“海防战争VR体验馆”,增强游客互动感,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五)北京居庸关长城——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
北京居庸关长城以古建筑活化利用为特色,融合文化解读、户外拓展与文创开发。通过导览讲解与历史演绎增强游客认知,开展攀爬、徒步等体验活动提升互动感,并推出长城主题文创产品,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三、营口西炮台的文旅融合路径探索
(一)营口西炮台的历史价值与保护现状
营口西炮台史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东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海防遗址之一。作为辽河入海口的重要历史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辽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在近代史中,营口西炮台在防御外敌入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炮台由夯土结构构成,具有独特的建筑工艺和防御功能,炮台的设计、建设、使用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军事战略,是研究近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阵地。然而,该遗址一度面临设施老化、游客体验感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亟需借助文旅融合手段,提升文化传播力和旅游吸引力。
在发展深度文旅融合的前期调研中,营口西炮台组织文史、旅游、数字技术等专家对遗址进行全面评估,形成详实的资源档案和保护方案。依据“最小干预”原则,制定主题定位与功能布局方案:
1、明确“海防记忆”与“军魂再现”主题;
2、合理划分文创打卡、沉浸体验和数字展示功能区;
3、制定施工技术要求与风险管控措施,确保所有改造均在不破坏遗址原貌的前提下实施。
(二)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
文旅融合应优化遗址展示,运用多媒体与智能导览提升历史可读性;开发沉浸式体验,如实景演出、军事互动与生态步道,增强游客参与感;创新文创产品,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引入VR/AR技术,打造“云上炮台”数字展馆与智慧导览系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立教育基地,举办文化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
(三)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
按照统一整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略,多平台、多角度进行宣传。建立一体化宣传运营机制,确保各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1、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旅游APP等新媒体进行预热宣传,组织线上互动及直播活动;
2、打造与炮台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与文化IP,推出纪念T恤、徽章、NFT数字纪念品等,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收益的融合;
3、定期策划历史文化节、军事体验节及夜游主题活动,设立打卡墙,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游客粘性。
同时,通过数字平台实时监控游客流量、互动反馈及文创产品销售情况,根据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组建专项维护团队,定期对互动设备、文创装置及数字系统进行检测与升级。
(四)保护与开发并举
如何平衡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是遗址类场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在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文物保护规范,采用无损修复和数字化复原技术,确保在展示和互动中不破坏原有历史风貌。西炮台夯土围墙维修工程耗时六年,为保持其原有的“三合土”墙体结构,在修复过程中运用层层夯造工艺,耗时耗力力求恢复城墙原有土质感。城墙每夯实一层都采用自然风干压实的方法,还原原城墙建造时的工艺特点,在修复完成后,依然能看到白灰和石灰的层层质感。在修复期间,建立详细的保护规划和应急预案,对施工、设备安装和游客活动进行严格监管,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文物损毁。建立数字化监测平台,对古炮台本体实施振动、温湿度实时监测,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实现长效发展。
四、结语
随着文化消费升级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的文旅融合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传统历史遗址将转变为互动体验丰富、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创产品和数字展示技术将不断更新迭代,为文物保护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和运营模式。各地应结合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融合开发模式,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营口西炮台作为近代东北海防体系的重要遗存,其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了多维度创新体系,并结合自身特色,探索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在未来,推动跨界合作,通过将西炮台纳入"辽河入海口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体系,与牛庄海关旧址、辽河老街形成时空轴线,最终构建起集国防教育、生态观光、文创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综合体,为环渤海近代海防遗址群的活化利用提供可复制经验,使西炮台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为古建筑类遗址的活化利用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保护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20.
2. 赵力.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3. 李建民, 王志强.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J]. 文化遗产, 2021(4): 67-75.
4. 杨东, 刘伟. “近代海防炮台遗址的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 [J]. 中国文化遗产, 2020(2): 45-53.
5. 刘洋. 清代海防体系研究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6. 营口市文化和旅游局. “营口西炮台的历史沿革与保护现状” [R]. 营口文旅发展中心, 2022.
7. 吴昊. “数字化技术在文物遗址展示中的应用——以营口西炮台为例” [J]. 博物馆研究, 2023(3): 88-97.
8. 李欣. “沉浸式体验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实践探索” [J]. 旅游学刊, 2022(6): 54-63.
9. 王磊, 陈晨. 军事遗址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近代炮台景区为例 [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1.
10. 国家文物局. “十四五”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规划 [Z]. 北京: 国家文物局, 2021.
11. 王浩. “文创产品开发与历史文化景区的融合路径——以营口西炮台文创打卡墙为例” [J].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2023(2): 112-120.
12. 陈光. “夜游经济与历史遗址旅游的发展机遇” [J]. 旅游经济, 2021(5): 78-86.
13. 张伟. “PPP模式在文旅融合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J]. 经济与管理, 2020(9):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