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专业技术创新与安全管理
纪云飞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电力行业专业技术创新与安全管理的内在关联,全面阐述发电、输电、配电各环节技术现状及面临的安全挑战,详细探讨技术创新对提升电力系统安全性、可靠性与效率的多元作用,以及构建与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策略,旨在为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关键词:电力行业;技术创新;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运转核心驱动力,融入经济与生活各领域,大到驱动工厂机械、点亮都市灯火,小至保障医院设备、家庭电器运行,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石。当下,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绿色转型加速,电力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火电占主导却粗放发展,燃烧、减排、煤质应对难题重重;新能源发电虽蓬勃,但其间歇性、波动性冲击电网稳定。且电力生产全过程隐患多,易引发大面积停电。因此,探寻二者协同发展之路刻不容缓。
二、电力行业技术现状与安全挑战
在我国电力行业,各环节问题凸显。发电环节,传统火电主导却困境重重,传统技术使煤炭燃烧不充分,耗能又污染,如今环保标准收紧,减排艰难;煤炭供应和质量不稳,影响燃烧、威胁设备,老旧机组常突发停机,切断电力、扰乱生活,抢修时维修人员面临高温高压,易发生危险事故。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但受限,如风力发电,资源分布杂乱,出力难测,大规模并网冲击电网稳定性,风险飙升;光伏发电受昼夜、天气影响,光照波动致转换效率低,储能滞后无法储电,供电可靠性差,露天电气设备老化短路风险渐长[1]。输电环节,经济发展使电力需求大增,能源与负荷中心失衡催生特高压技术,可线路超长,穿越复杂地形,铁塔基础易遭灾害破坏,一旦垮塌,输电中断、大面积停电,危害极大,且绝缘、电磁环境管控难题未解,恶劣天气下绝缘子闪络频发,电磁辐射引发居民担忧。配电环节,城乡用电需求增长、能源消费升级让配电网络繁杂,城市老旧小区设施老化、过载,夏冬用电高峰易起火,危及生命财产;农村供电半径大、损耗多、电压差,运维薄弱,故障难修复,智能配电网建设也受通信、协调控制难题阻碍。
三、技术创新对电力行业安全管理的推动作用
(一)智能电网技术
智能电网融合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为电力系统植入智慧“大脑”,赋予其智能化监测、精准化控制与科学化管理能力。通过在电网关键环节广泛部署高灵敏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电压、电流、设备温度、功率因数等海量运行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深挖数据潜在规律,提前精准洞察设备潜在故障隐患。例如,对变压器这一电力系统“心脏”部件,实时监测油中溶解气体成分、含量及其变化趋势,利用智能诊断模型,在故障萌芽初期及时预警,为设备预防性检修争取充裕时间,有效规避突发停电事故,保障电力供应连续性。更神奇的是,智能电网的自愈功能,如同人体免疫系统,能在故障发生瞬间,基于智能算法自动、精准隔离故障区域,快速切换供电路径,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极大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与安全性,将停电带来的不便与损失降至最低[2]。
(二)新能源发电集成技术
为攻克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难题,一系列创新集成技术应运而生。储能技术堪称先锋,锂电池储能凭借快速充放电响应优势,抽水蓄能依托大容量储能特性,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时段储存多余电能,于发电低谷或用电高峰适时释放,有效平抑功率波动,为电网稳定供电保驾护航。虚拟电厂技术别出心裁,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储能系统与可控负荷,运用智能控制策略,使其具备传统电厂参与电网调度运行的能力,既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又增强电网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适应性,大幅降低因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引发的电网安全风险,为电网稳定构筑坚固“防线”。
(三)电力设备监测与诊断新技术
现代电力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借助红外热成像、超声波检测、局部放电检测等先进非侵入式手段,开启电力设备全方位、全天候状态监测新时代。红外热成像宛如给设备披上“热感应外衣”,能迅速锁定发热异常部位,不管是接触不良、过载还是绝缘劣化引发的发热,都无所遁形;超声波检测如同设备的“听诊器”,精准捕捉内部机械部件运行异常产生的超声波信号,诊断轴承磨损、绕组松动等隐患;局部放电检测担当绝缘缺陷“侦察兵”,利用高灵敏度传感器检测微弱电信号,提前发现绝缘瑕疵。这些新技术革新传统定期检修模式,推动基于设备状态的精准维护落地生根,避免过度检修造成的资源浪费,确保电力设备健康运行,全方位提升电力系统安全性,为电力供应稳定筑牢基础。
四、电力行业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完善
(一)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电力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领域,从业者专业素养直接关乎安全管理成效。电力企业必须构建常态化、全方位、多层次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因材施教”。对运行操作人员,强化电力系统运行原理、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流程培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使其面对突发故障沉着冷静;对检修维护人员,聚焦设备维修技术、安全防护要点开展深度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检修工具、熟悉设备结构与故障排查技巧,强化安全防护意识,保障高效安全检修。同时,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热情,鼓励考取专业资格证书,通过物质奖励与职业晋升双通道,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安全管理夯实人才根基。
(二)安全管理制度落实
完善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电力行业稳定运行的护盾,执行是关键。电力企业需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电力生产全流程——从发电、输电到配电环节的详细安全职责,制定严谨、精细、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确保各环节有章可循。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建立定期巡检与不定期抽查结合机制,对违规行为“零容忍”,严肃追究责任。如在电力施工现场,严格执行工作票、安全交底制度,从源头杜绝违规作业[3];在设备运维管理中,切实落实设备定期巡检、维护保养制度,保障设备良好运行,为电力供应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三)应急响应机制建设
电力事故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影响面广,构建科学高效应急响应机制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未雨绸缪,制定涵盖火灾、地震、大面积停电、网络攻击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责任分工与资源调配方案,确保临危不乱。定期组织实战化应急演练,逼真模拟真实事故场景,检验与提升应急队伍协同作战、快速反应能力。此外,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救援力量沟通协作,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在重大事故发生时,迅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救援合力,高效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切实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公众利益。
五、结论
电力行业专业技术创新与安全管理是驱动行业发展的“双引擎”,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技术创新为安全管理注入强大动力,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集成、设备监测诊断新技术各显神通;安全管理体系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通过人员培训、制度落实、应急响应建设,保障电力生产全过程安全。展望未来,随着科技进步、社会需求增长,电力行业唯有深化创新、强化管理,才能应对复杂变化,为全球能源转型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袁琳翰,蔡盛,钱立泽,等.江西省电力行业碳减排政策影响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24,16 (04):36-41+75.
[2]雷松.可视化技术在电力信息系统运维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24, 65(S2):104-106+110.
[3]田美慧.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5,(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