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苗木栽植过程中的土壤改良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罗彦林

身份证: 642221198206180394

摘要:园林苗木栽植过程中,土壤改良是提升苗木成活率与生长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了土壤改良技术在园林苗木栽植中的应用,分析了土壤结构、肥力及理化性质的改良方法。通过翻耕、松土、改进排水系统及施加有机肥等措施,优化了土壤环境,为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土壤改良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苗木的根系发育和整体生长状况,为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土壤改良;园林苗木;栽植技术;肥力提升

引言

园林苗木栽植是城市绿化与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土壤质量往往难以满足苗木健康生长的需求。土壤改良技术通过调整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为苗木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本文旨在研究园林苗木栽植过程中的土壤改良关键技术,希望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为城市绿化工程提供科学指导。

一、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好土养好苗,土壤,作为苗木生长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乎苗木的根系伸展与营养汲取。土壤结构是否疏松、肥力是否充足、理化性质是否平衡,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苗木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乃至最终的景观效果。土壤问题,如板结、贫瘠或酸碱失衡,不仅会让苗木生长迟缓,还易使其成为病虫害的“温床”。[1]

然而,在当前园林苗木栽植的实践中,不少园林工程仍固守着传统的土壤管理方式,如简单翻土、偶尔施肥,这种“粗放式”管理往往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土壤质量。正如一位资深园艺师所言:“土壤不改,苗木难活;改良不到位,生长受阻。”土壤改良的缺失或不足,已成为制约园林绿化效果的一大瓶颈。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园林绿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土壤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土壤改良之路并非坦途,它面临着技术更新慢、成本投入高、环境保护压力大等多重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条件下,实现土壤的高效改良,成为摆在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特别是在一些土壤条件本就不佳的地区,如盐碱地、沙化地等,土壤改良更是任重而道远。

二、土壤改良关键技术探讨

(一)物理改良技术

1.翻耕与松土

在园林苗木栽植过程中,土壤板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限制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含氧量,对苗木根系的生长构成了阻碍。翻耕与松土作为一种基础的物理改良技术,通过机械设备或人工工具对土壤进行翻动和疏松,有效打破了土壤板结,使其结构变得更加松散。这种操作不仅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使得空气和水分能够更顺畅地渗透到土壤内部,还为根系的伸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土壤通透性的提升,氧气在土壤中的分布也更为均匀,这对于根系的有氧呼吸至关重要,能够促进根系的健康生长,从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2]

2.排水系统优化

科学的排水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得到有效管理,还能防止因水分过多而导致的苗木死亡。在土壤改良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地形、土壤类型以及降雨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设计排水系统。通过合理布置排水管道和排水沟,可以有效地将多余的雨水或灌溉水排出土壤,避免土壤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这样,就能精确控制土壤的含水量,使之保持在最适宜苗木生长的水平。同时,良好的排水系统还能防止因水浸而导致的土壤盐碱化,为苗木创造一个更为理想的生长环境。

3.土壤耕作层改良

在土壤改良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地域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土壤耕作层进行改良。对于土壤贫瘠、肥力不足的区域,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或矿质肥料来补充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其结构。对于黏土质地的土壤,我们可以掺入适量的沙土或珍珠岩等材料,以增加其通透性;而对于沙土质地的土壤,则可以添加黏土或有机质来改善其保水保肥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使土壤耕作层更加适合苗木的生长需求。

(二)化学改良技术

1.土壤pH值调节

土壤酸碱度是影响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土壤pH值偏离适宜范围时,苗木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生长受阻或死亡。因此,针对土壤酸碱度失衡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化学改良技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调节土壤pH值。[3]其中,石灰和石膏是常用的土壤pH值调节剂。石灰主要呈碱性,适用于酸性土壤的改良;而石膏则呈酸性,适用于碱性土壤的调节。在添加这些化学物质时,需要根据土壤的酸碱度以及苗木的生长需求来确定合适的用量。逐步加入并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逐渐趋于适宜范围。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因为过量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对土壤造成负面影响,如破坏土壤结构或导致养分失衡。因此,在调节土壤pH值时,我们应遵循科学的原则,逐步调整,确保土壤环境适合苗木的生长。

2.土壤养分补充

土壤养分是苗木生长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但在实际园林苗木栽植过程中,土壤养分往往难以满足苗木生长的全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合理施用化肥,以补充缺失的营养元素。在进行土壤养分补充时,首先需要了解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情况。通过专业的土壤检测手段,可以准确测定土壤中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然后,根据苗木的生长特性和需求,制定精准的施肥方案。选择合适的化肥种类和用量,通过撒施、沟施或穴施等方式将化肥施入土壤。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对土壤和苗木造成损害。同时,还应考虑化肥的溶解性和释放速度,确保养分能够均匀、持续地供给给苗木。

3.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不仅会直接危害苗木的叶片、枝干和根系,还可能通过破坏土壤结构来间接影响苗木的生长。因此,在土壤改良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减少病虫害对土壤和苗木的破坏。其中,化学方法是通过喷洒农药或土壤处理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但在使用化学方法时,需要谨慎选择农药种类和用量,以避免对土壤结构和苗木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同时,还应考虑农药的残留问题和环境安全性,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产品。除了化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人工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定期检查苗木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对于受害严重的苗木,可以采取修剪、拔除或焚烧等措施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三)生物改良技术

1.施加有机肥

在园林苗木栽植中,有机质不仅能够为苗木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有机肥的种类繁多,包括腐熟堆肥、动植物残体、泥炭等。这些肥料富含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能够为土壤提供全面的滋养。在施加有机肥时,应根据土壤的类型和苗木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用量。腐熟堆肥因其富含腐殖质和微生物,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而动植物残体则能提供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苗木的生长。有机肥的施加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撒施、沟施或穴施。在撒施时,应确保肥料均匀覆盖在土壤表面,并与土壤充分混合。沟施和穴施则能更直接地将肥料送到苗木的根系附近,提高肥料的利用率。[4]

2.微生物菌剂应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分解有机质、转化养分等方式,为苗木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在园林苗木栽植过程中,由于土壤管理不当或环境污染等原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引入有益微生物菌剂成为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微生物菌剂通常包含多种有益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这些微生物能够与土壤中的养分结合,形成易于被苗木吸收的形态,从而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同时,它们还能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如酶、抗生素等,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护苗木免受病害的侵袭。在应用微生物菌剂时,需要根据土壤的类型和苗木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菌剂种类和用量。同时,还应注意菌剂的保存和使用条件,避免其受到高温、潮湿等不良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微生物菌剂,我们可以激活土壤的生命力,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5]

3.绿肥种植

在园林空地种植绿肥作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通过绿肥翻压的方式,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绿肥作物的种类繁多,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樨等。它们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生物量。当绿肥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可以将其翻压入土,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合。在分解过程中,绿肥作物的残体会释放出大量的养分,为土壤提供持续的滋养。绿肥种植与翻压不仅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能改善土壤的结构。绿肥作物的根系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同时,绿肥作物的生长还能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

三、土壤改良技术的实践应用与效果评估

(一)实践应用案例

在土壤改良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有两个案例尤为引人瞩目,它们不仅展现了土壤改良技术的巨大潜力,还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让我们深入了解某城市公园的土壤改良项目。该项目针对公园内土壤肥力下降、苗木生长状况不佳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改良措施。项目团队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引入一种创新的土壤改良技术——兴禾慧农土壤智慧护理化肥。这项技术是由某校2021级国际商务专业的王子茗惠团队提出的,他们首创性地结合了荷兰IPE技术和活化提纯技术,目的是激活土壤中被固化的磷素,提高作物根系的吸收利用率,同时确保土壤环境的清洁和生态平衡。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土壤改良剂相比,这种新型改良剂使作物株高显著增长,从7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单株叶片数也从23片增加至30片。此外,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均得到约20%的提升。这些成效在城市公园项目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苗木生长状况明显改善,绿意盎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宜人的休闲环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某高速公路绿化带的土壤改良实践。该项目主要面临的是土壤水浸问题,这导致绿化带内苗木成活率低下,影响了道路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团队在优化排水系统的同时,引入了微纳米气泡技术。这种技术利用土壤改良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将气体转化为微纳米级别的气泡,这些气泡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长时间悬浮在土壤中,从而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特别是在盐碱地改良项目中,微纳米气泡技术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通过灌溉系统注入的微纳米气泡水,可以加速盐分的淋溶过程,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优化土壤结构。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土壤水浸问题,还显著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使得高速公路绿化带上的苗木生长更加茂盛,为道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绿色。这两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土壤改良技术在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苗木生长状况以及优化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效果评估的多元化视角

土壤改良的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过程,它不仅关注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变化,还深入到苗木的生长状况以及经济效益的考量。在城市公园土壤改良项目中可以看到,在土壤改良初期,项目团队便建立了系统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及养分含量进行检测。随着改良措施的持续推进,这些指标均呈现出积极的改善趋势,土壤的肥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项目团队还密切关注着苗木的生长动态,通过记录株高、冠幅及根系发育等指标,直观反映了土壤改良对苗木生长的积极影响。

(三)存在问题与持续改进的策略

尽管土壤改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在高速公路绿化带土壤改良项目中,虽然微纳米气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壤水浸问题,但高昂的成本成为了该技术普及的一大障碍。这反映出部分土壤改良技术存在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亟需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以降低应用门槛,提高技术稳定性。而且项目团队在实践中还发现,若缺乏有效的养护措施,土壤质量有可能再次恶化。因此,建立长期的土壤监测与养护机制以及政府层面的支持都是推动土壤改良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改良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显著提升土壤质量,为苗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土壤改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科学的管理。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技术研发,优化改良方案,同时注重养护管理和政策支持,以保证土壤改良技术的长期效果和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初大龙. 关于苗木反季节栽植技术与管理措施探究[J]. 科海故事博览,2021(5):26-27.

[2]李芝玉. 园林绿化苗木栽植和养护技术[J]. 林业科技情报,2021,53(4):67-68,71.

[3]郑志飞. 园林景观工程软黏土壤改良技术研究[J]. 绿色建筑,2022,14(6):33-35.

[4]杨祥娣. 浅析厦门市填海区域园林苗木栽植养护技术[J]. 南方农业,2023,17(23):80-83.

[5]初大龙. 关于苗木反季节栽植技术与管理措施探究[J]. 科海故事博览,2021(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