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土保持措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创新与应用

作者

陈雪

证件号:210727198901090028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探讨了水土保持措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局限性,并详细阐述了创新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应用实例。通过创新技术、管理模式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举措,旨在提高水土保持效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创新应用

一、引言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在城市建设和扩张过程中,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等因素导致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还引发了诸如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化进程中水土流失的现状与危害

城市化导致大量的自然植被被破坏,土地被硬化,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城市建设中的建筑施工、道路铺设、房地产开发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这些松散的土体在降雨和地表径流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1]。此外,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也加剧了地表径流的冲刷能力,进一步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水土流失在城市化进程中引发了多方面的危害:一方面,致使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影响城市绿地与植被的正常生长,而且大量泥沙涌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浑浊不堪、水质恶化,打破了水生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其使得河道和沟渠不断淤积,行洪能力大幅降低,一旦遭遇暴雨天气,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排水,极易引发洪涝灾害,从而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泥沙淤积和冲刷会损伤城市排水管道、桥梁及道路等基础设施,使维护成本大增、修复难度提高,干扰城市运行,阻碍其稳定发展。

三、传统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各自存在局限性。工程措施如挡土墙、护坡、梯田等虽能稳定边坡、减轻土壤侵蚀,但建设成本高,对地形地貌改变大,易破坏原有生态,且后期维护需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若维护不善,水土保持效果将大打折扣;植物措施中的植树种草可减少雨滴对土壤冲击、增强土壤抗蚀力,然而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可供植树种草空间有限,加上城市污染、高温、干旱等恶劣环境影响植被成活率与生长状况,限制了其水土保持功效;耕作措施如城市周边农业区的等高耕作、轮作等对减少水土流失有一定作用,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农业用地被城市建设用地大量挤占,其应用范围愈发狭窄。

四、水土保持措施的创新与应用

(一)技术创新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呈现出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新型材料得以研发应用,像生态混凝土具备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既能为植物生长提供空间,又具有一定强度,适用于护坡、河岸防护等工程,而可降解的土工织物在发挥临时防护作用后可自然降解,有效避免了传统土工织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逐渐完善,通过设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以及雨水蓄水池等设施,收集、净化并储存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这不仅降低了水土流失风险,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此外,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水土保持中作用显著。通过微生物修复和土壤改良,优化土壤性能,为植被创造条件,助力生态发展。

(二)管理创新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需多方面协同推进:首先是规划与监管一体化,于城市规划初期便将水土保持融入整体布局设计,明确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要求和标准,强化全程监管以保障措施落地,同时设立严格审批制,将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从源头防控水土流失;其次是信息化管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对水土流失状况、措施实施情况及监测数据等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与管理,以此提升管理效率与科学性,确保问题及时察觉并得以处置;最后是多部门协同合作,鉴于水土保持涉及环保、水利、建设、园林等多部门,应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晰各部门职责分工,增进沟通协调,凝聚工作合力,共同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攻克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流失难题,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三)公众参与创新

水土保持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需充分调动公众力量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水土保持教育宣传通过讲座、资料科普等强化教育宣传,提升公众意识;二是积极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公众参与绿地、河道建设等实践,带动更多人参与;三是大力推动社区开展屋顶绿化等小型项目,倡导社区居民开展屋顶绿化、阳台种植和小区绿地建设等小型项目,借助社区的自主管理与参与,扩大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覆盖范围,增强实效性,同时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促进城市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五、案例分析

(一)深圳市水土保持措施创新实践

深圳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在技术创新方面,广泛应用生态护坡技术,采用预制混凝土块、生态袋等新型材料构建护坡结构,同时在护坡上种植适宜的植被,既保证了边坡的稳定性,又实现了生态景观的营造。在管理创新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对城市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监督检查制度[2]。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全市水土流失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在公众参与创新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活动,成立了多个水土保持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城市的水土保持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这些创新措施的实施,深圳市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新加坡的城市水土保持经验

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在水土保持方面也有着成功的经验。新加坡注重城市规划与水土保持的有机结合,通过建设大量的雨水收集设施和下沉式绿地,有效地减少了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同时,新加坡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技术,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管理方面,新加坡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加强了执法力度。此外,新加坡还通过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六、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的创新与应用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公众参与创新等多方面的举措,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减少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破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完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不断探索适合城市化发展的水土保持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建设美丽、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兰. 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 (11): 112-114.

[2]许奕涛. 城市化进程中海绵城市建设的不足与改进策略——以深圳为例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30): 10-12.

[3]刘慧玲,曹琦.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色低碳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30):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