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作者

孔凯

山东省 济宁市泗水县实验中学 273200

摘要:本文围绕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框架,探索有效渗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以此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研究先剖析新课程标准下思辨性教学内涵要求,接着提出以“激活文本内在张力、构建多维交互情境、实施思维过程评价”为核心的实践框架,研究结果显示,系统化思辨教学能引导学生形成严谨逻辑链条、多维批判视角及个性观点表达,把语文学习从知识单向移植转变为高阶能力自主建构,有力推动学生理性精神与创新意识发展。

关键词:部编版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引言

新一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位置,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则为学生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提供了国家级课程的坚实平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标志着语文教学理念正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与感性体验,向着注重理性审视与逻辑建构的维度深度转型。然而,如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避免将思辨训练流于形式,如何将思辨理念真正地、有机地融入文本解读与语言实践的全过程,是当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关键课题。

一、思辨性教学的内涵辨析与目标定位

(一)从文本中心到学生中心的立场转移

传统语文教学活动大多围绕文本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艺术特色来开展,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对定知识给予准确理解并进行复述,思辨性教学却要求教学立场产生根本性转变,把学生放置在认知活动的核心位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文本讲了什么”,而是“学生能借助文本思考什么”。部编版教材里收录了许多有思想深度与复杂性的经典名篇,这为教学立场的转变营造了优越条件,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权威阐释者转变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激发者以及对话者,努力营造一个鼓励质疑、宽容异见、尊重证据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与他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中,实现对信息的独立判断与意义建构。

(二)从知识获取到思维品质的培养升维

思辨性教学的根本目标超越了对文学知识或阅读技能的单一追求,其核心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整体提升。这种升维体现在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信息评估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以及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上。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表层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探究文本背后潜藏的逻辑关系、价值预设与论证效度。例如,在学习论说类文本时,学生需要分析论证结构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可信;在解读叙事性作品时,学生可以探讨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与多种可能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将语文课堂转化为思维训练场,最终目标是塑造学生严谨、深刻、开放且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习惯。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激活教材的内在思辨张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同时有经典性及时代性特点,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思辨潜力,教学工作的首要职责便是深入挖掘并充分激活这些文本所有的内在张力,教师可借助设计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以此打破学生对于文本的惯性思维以及表层理解,比如在教授《六国论》这篇文章时,可引导学生跳出“弊在赂秦”这一单一结论,从历史的多个维度去剖析六国灭亡的复杂缘由,甚至还可引入其他相关史料开展对比阅读,评估苏洵观点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可以设置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剖析人物在关键节点上的其他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可能会带来的不同结局,这种“问题驱动式”的阅读方式,可切实激发学生的剖析欲望,让阅读过程演变成一个主动思考、辨析以及判断的过程。

(二)构建驱动思考的多维交互情境

思辨能力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语言交互。为此,课堂需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交互情境,以促进思维的碰撞与深化。这可以借助辩论赛、专题研讨、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实现。例如,围绕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立场鲜明的辩论,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论证能力,也迫使他们去审视并回应不同观点。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探究任务,分工协作、交流见解,学习在集体研讨中修正和完善个人思考。这种交互性的学习方式,将个体的独立思考与群体的智慧激发相结合,使得思辨过程更具广度与深度,同时也涵养了学生理性沟通与合作探究的现代公民素养。

(三)搭建从深度输入到精准输出的实践桥梁

思辨所获得的最终成果要借助清晰且严谨的语言给予呈现,教学活动需要用心设计搭建起从阅读输入至语言输出的实践桥梁,达成读和写的有效联动,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后,教师应当布置带有思辨性质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并非只是简单地抒发自身感想,而是要明确地提出个人观点,并且运用文本内外的信息以及证据展开合乎逻辑的阐述与论证。比如学生可撰写时事评论、文学赏析短评,或者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这种“创写”活动,推动学生把内化的思考过程转化为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书面语言,在“读—思—写”的闭环训练里,实现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螺旋式同步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一场深刻的育人范式变革。它要求教学超越单一的文本解读,转向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全面引导与塑造。通过激活文本潜力、创设交互情境、连接读写实践的系统化路径,语文课堂能够成为培育学生理性精神、批判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摇篮。这不仅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达成路径,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奠定坚实的思维根基。

参考文献

[1]覃霞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4(1):5-7

[2]姜爱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与实践分析[J].科教文汇,2024(23):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