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洪梅翠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加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纳入常规化教学过程。在中国目前的英语学习环境下,阅读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从明确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意义出发,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初中生;批判性思维
进入经济飞速发展和信息的21世纪,个体在未来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引起了全社会的思考与关注。因此,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应运而生,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的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教育培养大量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而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学者彼得·费希万教授等在谈及批判性思维时,甚至提出“民主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就是批判性思维”(57)。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董毓 29),一方面,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查,保证结论或方案的有效性(周建武 57);另一方面,批判性思考有助于突破固化的思维方式,促进新观点的建构(Marien 1)。总之,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发展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形成的过程。初中学生正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更客观、正确地看待这些变化,以保证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另外,学习英语本身就需要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外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英语。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一词源于希腊语“Kriterion”表示“标准”以及“Kritikos”表示“辨明或判断的能力”(Thonney & Montgomery 26),《美国传统英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具有精细,精确的评价和判断。”
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上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他提倡“问答法”,即通过问答的方式询问人们的想法,探索证据和理论,最后得出值得相信的结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Dewey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反思性思维,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求人们谨慎、质疑,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大胆探究。在上世纪 80 年代,西方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与概念正式进入我国。谢满兰表示,在培养该项思维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思辨能力进行相关的锻炼与培养(91)。以此为基础,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概述、反驳、批评、判断的这种思维,就被称之为批判性思维(Haglund 25)。李俊表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132)。
总之,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叫“审辨式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性的思维(Ennis 17),是个体基于良好判断并使用恰当标准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评估和思考的过程 (Paul & Binker 40),在决策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着关键作用(Butler 726)。综上,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品质,能够帮助使用者在面对问题时用批判的思维进行分析,在解决问题时巧妙地运用技能。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一)促进知识创新与高素质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知识和新资源不断涌现,与日俱增,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也就失去了筛选、获取可靠信息的能力,很难在如此环境下感到得心应手,终将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将来适宜于从事知识创新或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事实、问题、概念、原理和方法。然而,近些年来,对现代教育学的这种观念和信仰的质疑声愈发清晰。后现代教育学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没有取得任何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也没有任何一条知识能够成为日后知识增长的稳固基石。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一味地照搬过去的经验而无创新,人们将无法拥有坦然面对未来的定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够教会人们如何面对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寻求各种方案,之后进行全面的权衡、对比,从而选择一个相对完善的行动方案,这些是将来从事知识创新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最基本素质。
(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高阶思维指的是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或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主要由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决策、创造性思维等能力构成(钟志贤 78)。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是建立思维模式的重要时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更敢于挑战权威、更喜欢从质疑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勇气。Beck表示批判性思维的使用,能够将读者在文章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能力与判断力体现出来(61)。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对阅读过程进行分析和梳理,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式下,对英语的一些语法知识进行学习。
(三)适应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形成思维方式的关键时期,从初中阶段开始去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重要价值。心理发展是一种不断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内内部自我建构与外部价值引导相统一的过程。教育要发展人的人格和独立个性,就不能采取强制灌输的形式,而是提供一个可能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判断和选择,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同时,教育的目的不应是简单学习权威,复制已有知识,而是需要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知识。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构思、组织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关的各种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另一角度而言,也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旨在培育学生独立自主人格。
三、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评价中国的大学教育:“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个是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四届中外校长论坛 2010)。”虽然莱文校长的话是指我国本科培养中缺少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慢慢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局限在大学学段才得以发展的。学生的各个学段都需要根据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情感水平,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是由于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乃至进入大学后,其思辨能力才会落后于世界该学段学生平均水平。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出发,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于注重对词汇及语法的讲解
学习英语,词汇与语法是基础,不掌握大量的词汇、不理解相关的语法知识,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必然是一种阻碍。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极度重视词汇及语法的教授,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于文本表面信息的解读上,表现在教师重视文字的中英翻译。然而,中英互译的学习方式并非是获得信息的真正过程。获得信息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这必须借助高阶思维活动。与此同时,对词汇与语法的过度重视必然导致教师在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及隐含意义时分配的时间过少甚至没有,这种做法使得课堂的气氛过于沉闷,整体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英语学习的尊重点是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只要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词汇、语法和句型就是对英语的成功学习,这种现象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很少涉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比较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通过英语教学的长期实践,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许多特定的教学模式,这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但也存在限制教师进行自由发挥的空间。事实上,教师授课仍占一节课的多数时间,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大部分教师为了学生对固定性知识的理解与获取,即使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仍是换汤不换药,以得到知识点或文中问题答案而告终,没有层次性、逻辑性,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另外,在教师对于基本知识及成绩的重视的影响下,学生购买大量辅导用书,以题海战术的形式,以期在测试时的成绩有所提高。这种现象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问题的出现,本质上,通过传统式课堂或者流于形式的新教学模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发散,无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
重基础、重微观,往往是目前英语教学评价的侧重点,虽然能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的知识大厦,但却影响了英语教学评价工作的整体性和科学性。目前,学校的教学评价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分数之嫌,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的检测,因而主要采取量化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而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试几乎没有。在此前提下,教师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自然不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例如,主观题意在发散学生思维,如果题目答案是统一且确定的,就会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不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展开批判性的理解。
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一)回归育人,以学生为本
第一,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其主体性的体现,首先就是教师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由之前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就如引路人和领航灯,为学生提供方向,让其自我探索、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航行。除了教材之外,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补充时文阅读、原版小说阅读,广泛的阅读让学生能体验到更丰富的语篇文体,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进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教师要探索和研究的是能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把课堂还给学生,都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比如,在实施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时,可以采用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可以共同讨论教师布置的课堂话题,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的思路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将学习到的知识点充分运用起来,让学生在讨论、归纳总结及完成任务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二)提高教师自身批判性思维素养
第一,教师应学习批判性思维理论,提高理论运用意识。为切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此前提下,教师能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将批判性思维意识与技能相结合,进而在设计问题时更有针对性,能根据学生特点,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方式展开提问,进行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让学生有感而发,自发地表达自身观点,潜移默化地发展批判性思维。
第二,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批判反思倾向和熟练的批判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缺乏的老师绝不可能会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无论对教材内容还是对教参上的解释都应该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而且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
第三,教师的终身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从教师培养到之后继续教育一体化的体系,在职前教师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上,需要将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纳入学科和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体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能有效地引起教师的重视、提高其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索的热情,发展预备教师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并形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的科学认识。
(三)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现代社会,个体的竞争力体现在个人的学习能力上,而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了解学了什么、应该什么学,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能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一过程也是信息获取的过程,学生需要筛选合理的信息,综合自己的各种表现与他人评价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批判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进而主动激发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启发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分析、反思、论证和感悟,进而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
(四)采用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评价方式
鉴于思维概念的抽象性和思维能力提高的长期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倡导过程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对思维技能培养具有诊断促进、反思总结和追踪记录的作用。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重在过程中的反思,因而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功能并非在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方面上求得一个等级或评语,也不是对学生的相关表现或心智态度的甄别、区分或比较,而是应该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为参照系,关注个体内的差异评价,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的教学前后进行比较,从而得到相应的评价结论用以及时反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发展情况,促使学生对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发展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
五、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力度应逐渐增强,这需要教师及时做出教学方法的改变与完善,学生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创新,更好地跟随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不但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课堂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场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批判性阅读策略的有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同时通过思维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Beck, I. L. Reading and reasoning. The Reading Teacher, 3(1989): 60-66.
Butler, H. A. Halpern critical thinking assessment predicts real-world outcomes of critical thinkin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5(2012): 721-729.
Dewey J. How we think: a restaurant of the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Boston: D.C. Health and Company Press, 1933.
Ennis, R. H. 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nd abilitie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 1(1987):9-26.
Marien, M.China, India, Russia: Growth and constraints. Future Survey, 3(2007):1-1.
Paul, R. W., & Binker, A. J. A.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rapidly changing world.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2(1990):37-41.
Peter A.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Thonney, Teresa. & Montgomery, C, Joseph. Defining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disciplines: An analysis of community college faculty perspectives. College Teaching, 3(2019): 26-28.
董毓,“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本质和对创新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年第5期,第27-36页。
李俊,“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探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 131-134 页。
谢满兰,“培养批判思维在英语课堂提问中的实现——基于小型语料库的研究”,《肇庆学院学报》2013年第 6 期,第 90-96 页。
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远程教育杂志》2005年第4期,第78页。
周建武,武宏志,《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