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安改红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传统分散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大单元整体教学法是新型教学理念应运而生。该教学法打破知识点碎片化局限构建完整知识网络,符合生物学科系统性特点,高中生物学是实验性较强学科其内容繁多且联系紧密,特别适合采用大单元整体教学法。探究期望能够探讨此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为提升生物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教学法应用现状,问题与挑战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领域已开始尝试应用大单元整体教学法,部分学校通过重组教学内容构建主题式教学单元,取得初步成效,教师通过整合细胞分裂、遗传变异等内容,形成生命延续等大单元使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更为深刻。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表现为教学内容整合不够科学,许多教师习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未能真正构建符合学科逻辑且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大单元。体现在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实验设备分配等方面未能针对大单元教学特点进行调整,导致教学效果受限,反映在学科间壁垒依然存在,生物学知识与化学、物理等学科交叉点未能充分融合,限制了学生形成完整科学世界观。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理解不深缺乏系统设计教学活动能力,难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同时考试评价体系与教学改革不同步仍以单一知识点考查为主,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全面推行整体教学理念。
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长期以来高中生物教学普遍存在知识碎片化现象,学生虽能记忆各知识点但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尤其在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等复杂过程理解上表现不佳。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习兴趣低迷创新思维受限,随着高考改革推进对学生科学素养与思维能力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分散式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求。
二、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法实施过程,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果
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科核心素养角度重构教学内容,以贯穿学科内在联系为主线组织课程,高中生物学中细胞是生命基本单位,其结构功能探究构成生物学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将细胞膜结构功能教学融入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大单元中,引导学生认识细胞膜不仅是边界屏障更是物质交换场所,通过建立结构决定功能概念框架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教学设计上采用问题驱动策略,设置核心问题:“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引领学生探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三维动画展示磷脂双分子层流动镶嵌模型,使微观结构可视化。实验教学中设计红细胞渗透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中红细胞形态变化,从现象推测机理,综合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细胞膜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建立知识网络。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实例中,教师先创设情境:“为何红细胞在清水中会破裂而在生理盐水中保持正常?”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随后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细胞膜发现历史,从达韦尔单位膜模型到现代流动镶嵌模型演变过程,理解科学认知发展历程。课堂中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细胞膜超微结构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磷脂分子排列特点推测其两亲性质与膜形成关系,安排鸡蛋渗透实验,将去壳鸡蛋分别放入蒸馏水与高浓度盐水中观察体积变化,类比细胞膜选择透过性原理。课程后半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细胞膜结构特点如何适应其功能需求,探讨不同类型细胞膜结构差异原因,最后学生小组合作绘制概念图,将细胞膜结构特点与物质转运、信息传递等功能联系起来形成完整认知框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大单元整体教学法评价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创新大单元整体教学评价机制应打破传统单一试卷考核模式,构建多维立体评价体系,针对高中生物学科特点评价内容须涵盖学科核心素养各方面,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表现,评价工具多样化,可以采用知识图谱绘制、实验报告撰写等形式全面检测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尤其关注学生思维品质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外部专家评价,提供多角度反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同样重要,教师需根据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校依据评价结果改进课程设置与资源配置,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循环体系。
人教版选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评价实例中,教师先创设评价情境,让学生调查校园内某种植物分布状况,记录不同区域植物密度变化分析可能影响因素。评价过程采用项目式学习评价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模拟种群增长预测项目,需综合应用种群密度、出生率等概念建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教师设计三级评价标准:基础级要求学生准确描述种群数量特征基本概念,发展级要求学生解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原因,提高级要求学生预测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影响并提出合理保护策略。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表评价学生参与度与合作能力,通过思维导图评价学生对种群数量特征概念理解,通过探究报告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课程结束后学生完成反思日志,回顾学习过程中认知变化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将各环节评价结果整合分析,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注重学生如何将种群数量特征与种群调节、生态平衡等概念联系理解,评价学生是否形成生态系统整体观念。
结论:
大单元整体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其通过整合碎片化知识,构建系统认知框架符合生物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尽管当前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内容整合不科学、学科壁垒明显等问题,但通过优化实施过程与创新评价机制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大单元整体教学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完善支持体系,教育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共同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模式,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祥 .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J]. 中学生物教学 , 2022(7):5.
[2] 梁超惠 . 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新智慧 , 2024(23):86-88.
[3] 路雅琴.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