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
杨铃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城区第五中学 422899
摘要:为了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提升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质量,文章从教学实践为切入角度,提出了分层作业设计、生活情境融入、趣味任务设置和思维能力培养四大优化策略。通过设计递进性作业体系、构建实践性学习情境、创新作业形式和强化思维训练,旨在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业设计作为连接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更能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
一、设计分层作业,突出能力递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可以将作业划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升。基础层作业着眼于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层增加了题目难度,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层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分层设计的核心是构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能力提升通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取得持续进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以八年级“三角形”章节中的“全等三角形”知识点为例,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基础层要求学生识别给定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判定方法,题目中的三角形要素明显,对应关系清晰。提高层设计一些需要辅助线的证明题,如在四边形中找全等三角形,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条件、归纳特征,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完成证明。拓展层则可以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例如测量校园内某处不可直接到达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实地测量可及点的距离和角度,推算出目标距离。这样的分层设计既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为他们提供了逐步提升的机会[1]。
二、融入生活情境,优化题目设计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题目。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同时,生活化的题目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新视角,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优化题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心选取恰当的素材,并将其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授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围绕学校食堂的价格变动设计一个实践性作业。假设食堂将推出新的套餐组合,已知两种不同套餐的总价和价格差,要求学生建立方程组求解每种套餐的具体价格。进一步设置开放性问题:如果食堂计划在保持套餐总价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单品价格,应该如何设置才能既照顾学生消费能力,又确保食堂合理收益?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运用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还需要考虑经济、生活等多个因素,体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增设趣味任务,活化作业形式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增加富有趣味性的创新任务,活化作业形式。趣味性任务通常具有情境创设、问题开放、方式新颖等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这些任务往往融入了数学游戏、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因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设计趣味性任务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数学中蕴含的乐趣,巧妙利用数学史料、数学软件等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2]。
在教授七年级“轴对称与旋转”一章时,可以设计一个结合生活实践的创意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收集具有对称美的物品,如窗花、瓷器花纹、建筑照片等,并要求他们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物品中的对称特征。同时,让学生尝试用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设计一款具有轴对称和旋转特点的图案,这个图案可以应用于教室文化墙或班徽设计。在完成设计后,学生需要用数学语言说明自己作品中运用的轴对称和旋转知识,包括对称轴的位置、旋转的中心和角度等。
四、强化思维训练,注重能力培养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要契合这一目标,必须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突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业设计应体现思维训练的导向,通过设置层次递进、内容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同时,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业设计还应关注学生在运算、推理、建模、发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创新实践的意识,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
在讲授八年级“分式”章节时,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探究作业。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配料问题:某食谱需要按比例调配几种原料,但原料的量与人数成正比关系。要求学生先建立分式方程模型,解决基础的配料计算问题;然后思考如何优化配料比例使成本最低(给定各原料单价);最后探讨当某种原料缺少时,如何适当调整其他原料的比例以保持口感相近。这个作业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学生需要运用分式运算、方程建模、优化思维等多个知识点,既锻炼了运算能力,又培养了数学建模和优化决策的思维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分层设计、情境创设、形式创新和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进行整体规划。未来的作业设计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深化跨学科融合,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持续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作业设计模式,推动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正祥.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6):31-32.
[2]温建红,吴致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要素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3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