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实训中心建设理论逻辑与实践机理探赜
刘良君 刘聪*通讯作者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摘要: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对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采用理论演绎和案例研究,系统解构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政实训中心建设的深层理论依据与内在运行规律,为高质量推进思政实训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理论逻辑 运行机理
一、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实训中心建设现状浅析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相关议题也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其实践教学环节对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内化价值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思政实践教学普遍面临时空限制突出、覆盖范围有限、教学形式单一、评价手段匮乏等现实困境,难以完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沉浸式、互动性、个性化学习体验的迫切需求。
建设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已成为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不少高校已开展探索,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了一批形态各异的思政实训平台。[3]然而,当前的探索多集中于技术应用层面,存在不少“重硬件轻内涵、重形式轻实效、重技术轻育人”等现象,为能将数字化技术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至育人本质。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数字化赋能”的认知仍停留在工具层面,缺乏对其深层理论逻辑与系统实践机理的学理剖析,最终导致数字化赋能流于形式。赋能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为此,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政实训中心背后的理论依据与内在逻辑是什么。第二,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构建及有效运行的机理为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研究期望能为破解当前建设困境、指引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二、数字化赋能思政实训中心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数字化赋能
数字化赋能的内涵远超工具性应用,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是在工具赋能的基础上,实现系统赋能和生态赋能。其中,工具赋能是指利用新技术提升既有教学活动的效率;系统赋能指通过技术重构教学流程与组织结构,实现模式创新;生态赋能是最高层次,指技术深刻融入并催生出新的教育生态,形成人技协同、虚实融合的育人新范式。
2.思政实训中心
思政实训中心是指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的,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判断能力和实践行为能力为核心目标的专业化、沉浸式思政实践教学场所,是传统实践教学基地的数字化升级与形态拓展,是集教学、体验、实训、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
(二)理论根基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数字化赋能的理论原点在于,它极大地扩展了人的实践范畴。通过虚拟仿真等技术,学生可以在高度仿真的历史事件、社会情境中进行“实践”,克服了传统实践教学在安全性、成本、时空上的限制,为“知行合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现路径,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 建构主义与具身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四大要素。具身认知理论进一步强调,认知并非发生在大脑中的抽象计算,而是依赖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完美契合了这些理论,它们能创设出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复现的具身性学习情境(如重走长征路、体验改革开放成就等),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实现从知识接收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认同的深度建构。
(三)核心赋能逻辑
基于上述理论,数字化赋能思政实训中心呈现出从单向灌输到情境沉浸、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场地固化到云端泛在、从内容静态到动态生成的赋能逻辑。
一是从单向灌输到情境沉浸。学生可以基于具身认知,实现在体验中升华。技术通过创设具象化、沉浸式的历史与现实情境,破解了理论说教与学生情感体验之间的隔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完成价值体认和情感升华。二是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教师可基于学习分析实现精准塑教。大数据技术能够全过程、无感化采集学生的停留时长、互动选择、情感反馈等学习行为数据。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实现精准化的教学干预、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以及科学化的教学评价,告别传统依赖经验的模糊判断。三是从场地固化到云端泛在。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是基于网络互联实现空间延展。云计算和5G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壁垒,将实训中心的服务能力延伸至线上,支持学生随时随地通过多种终端访问资源,实现了“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泛在化学习环境。四是从内容静态到动态生成。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是基于人工智能实现内容进化。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引入,使得实训内容具备了动态演化能力。系统可以根据当前热点话题或学生输入信息,智能生成新的讨论场景、案例或交互叙事,使教学内容常教常新,保持高度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以上四大逻辑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交织、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教育-价值”深度融合的理论模型,为思政实训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深层次的学理依据。
三、数字化赋能思政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机理剖析
理论逻辑指明了方向,而实践机理则关乎落地成效。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的高效运行依赖于系统构建机制、动态运行机制、持续保障机制的协同。
一是系统构建机制。着力实现共建共享与一体化集成。有效的构建绝非学校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遵循“政-校-企”协同的共建模式。政府引导支持,学校提出育人需求和内容核心,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核心在于内容、技术、空间的一体化集成设计,必须以思政内容为灵魂,以技术为支撑,以空间为载体,避免出现先进技术展示与思政教学目标“两张皮”的现象。二是动态运行机制。着力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闭环。中心运行的核心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数据为驱动”的闭环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管理服务、智能评价、反馈调节等环节。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基于平台数据进行学情分析,设计教学任务。在学生学习环节,学生进入沉浸式环境开展探究、体验与协作。在管理服务环节,平台提供智能导览、资源推送和小组协作支持。在智能评价环节,系统通过行为、作品、情感计算等多模态数据进行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在反馈调节环节,评价结果即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用于优化教学策略与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螺旋式上升。三是持续保障机制。着力维系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生命力基石。再先进的系统也需持续维护。师资培训是关键,必须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思政导师+技术导学者”双师能力。内容迭代是核心,需建立常态化的资源更新机制,紧跟时代发展。制度与经费是基础,学校需在管理机制、绩效考核、经费投入上提供长期保障,确保中心的可持续运营与发展。
四、建设案例与实践反思
(一)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放型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简介
该中心是“理想信念与生命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开放型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总面积达到近4000平方米,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创设理论,遵循医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医学院校校情及医药行业要素,以“立足校园,辐射行业、服务大众”为中心定位,以“‘四史’教育、红色医路、医德人文、党建先锋、心理服务、健康生活、安全科普”为内容要素,运用人工智能、VR、全息影像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而成,由“理想信念”“医心向党”“医者仁心”“党建先锋”“健康教育”五个展厅构成。该中心不仅可以实现“体验-探究-反思-实践”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流程,还可以面向师生、社会团体及个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二)理论与机理验证
1.理论逻辑体现
该中心整合VR党史馆、AR红色场景漫游、重大事件模拟体验舱、数据可视化大屏、医德影音创意工作室、心理健康VR室等模块实现了情境沉浸;利用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实现了个性化报告,体现了数据驱动;支持校内PC端全访问和推进移动端访问,逐步实现了云端泛在;部分模块引入了智能问答机器人,初步尝试了动态生成。
2.实践机理体现
在构建机制上,该中心是以校企合作模式的方式建设,期间得到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的大力支持,由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建,重庆思源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协同建设。在运行机制上,教学流程形成了“预习-体验-讨论-提交报告-反馈”的闭环,教师可根据数据看板调整教学重点。在保障机制上,学校成立了专职管理团队及办公室并设立了年度专项维护预算。
(三)实践反思
开放型数字化思政实训中心建设研究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前言课题,尚属于摸索阶段。总结建设经验时,发现一些一些亟待警惕的普遍性风险。一是技术至上陷阱。易陷入追求设备“高精尖”的竞赛,而忽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内容深度的同步创新,导致“有技术无教育”“有画面无思想”的现象出现。二是内容悬浮陷阱。虚拟体验若设计不当,可能与教材主线、理论重点脱节,成为热闹却无效的“技术秀”,未能扎实服务于教学目标。三是数字鸿沟陷阱。高昂的建设成本可能加剧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间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即便在同一高校,师生数字素养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应用效果不均。
四是易于受当前有关实验室建设制度的限制,如内容设计、平面设计、施工无法统一招标,由多家公司分块建设,导致建设协作不畅、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肖银洁.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表现、遵循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5,(07):133-139.
[3]刘卫财,于秀丽,付瑶.“虚拟仿真技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43(03):165-168+173.
课题信息: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KJQN202102808)、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213038)、
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研究项目“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政实训中心建设研究”、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ygz20212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