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高中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能力
皮雪融
四川省旺苍东城中学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生传统音乐鉴赏能力不足问题展开探讨,从现状分析入手,揭示问题成因。进而提出通过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培养,以及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解读两大策略,构建完整鉴赏能力培育体系。多维度、系统化教学方法有助于高中生建立对传统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其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对推动传统音乐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传统音乐;鉴赏能力
一、传统音乐在高中课堂中的现状分析,问题成因的多维度思考
当前高中音乐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鉴赏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其一,虽然新版教材已减少外国作品篇幅,增加了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对民族音乐遗产关注度不足的问题,造成学生对传统音乐理解片面且浅薄。其二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互动环节,使青少年难以产生真切感受与共鸣。其三师资力量构成也存在短板,专业背景往往侧重西方音乐训练,缺少传统音乐专门人才。其四现代流行文化强势冲击下,高中生普遍对传统艺术形式兴趣淡薄,认为其古板枯燥缺乏亲近感。
教材内容编排上也暴露问题,选材零散、解析肤浅未能形成系统化体系。评价机制主要集中于知识点记忆而非审美体验,阻碍学生真正建立个人欣赏体系。同时家庭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多数家长重视升学科目而轻视艺术修养,导致学生缺少课外接触优秀传统音乐机会。从深层次原因分析,这些问题源于文化自信缺失、功利主义教育观盛行、传承机制断层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音乐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其鉴赏能力培养既关乎个人审美素养提升,也连接着文化血脉传承大计。
二、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的培养方法,鉴赏能力提升的实践途径
提升高中生传统音乐鉴赏能力,必须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局限,构建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学习模式。听觉训练应循序渐进,从学生熟悉音乐风格入手,引导感受音色、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采用对比聆听法,通过不同版本、流派比较,培养辨识能力。视觉辅助至关重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传统乐器构造、演奏技法增强学习沉浸感。动态参与环节不可或缺,组织学生尝试简单乐器演奏、节奏模仿,通过亲身实践加深理解。情感共鸣培养方面应结合传统音乐背后故事、创作背景进行情境教学,激发情感联结。跨学科融合也是有效路径,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合作,举办诗词吟唱、历史情境再现等活动全方位激发学习兴趣。课堂组织上鼓励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从个人角度阐述聆听感受,相互启发。课外拓展活动应重视,组织线上参观音乐博物馆、观看非遗表演视频等便于实施的活动,使学生直接接触原生态传统音乐。融入现代美学思潮与创新教学理念,如沉浸式美育体验、整合式艺术教育等新方法,能有效激活传统音乐鉴赏课堂生态。
以人音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一杯美酒》教学为例,该曲目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歌曲,其欢快旋律与优美曲调展现浓郁民族风情。教学实践中先创设情境,通过高清新疆自然风光视频配合冬不拉演奏录音,营造维吾尔族生活氛围。随后采用文化意境构建方法,播放葡萄园、巴扎市集等场景音效,让学生想象新疆特色生活画面。导入《一杯美酒》原生态演唱录音,请学生描述听觉感受与情感体验。进入深度鉴赏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此曲特有民族唱法特点,包括明亮音色、独特颤音、丰富装饰音等,通过对比聆听不同演唱版本,感受风格差异。体验环节中通过邀请学生学习简单舞蹈动作,配合音乐节奏,体验维吾尔族表演艺术特色。情感共鸣方面解析歌词中将爱情比作美酒意象,探讨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奔放性格与对美好生活向往态度,并结合当地礼仪文化讲述相关民间故事。课堂中设计音乐地理探索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绘制新疆音乐文化地图,标注不同地区代表性乐器与曲目。最终组织丝路音乐之旅主题活动,通过观看高清视频了解新疆特色食物(如馕、葡萄干等)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式,或利用学校周边可获取的食材(如葡萄干、坚果等)模拟丝路风味,在多元感官体验中建立对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理解与情感认同,实现从感知、体验到理解的完整鉴赏过程。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的深入解读,审美素养培育的系统建构
传统音乐鉴赏能力培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透过表层音响现象,触及深层文化内核。历史脉络梳理是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音乐发展框架,了解各历史时期代表性音乐形式及演变规律。文化语境解读是关键,传统音乐作品往往与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社会制度等紧密关联,教学中应注重揭示这些联系。地域文化特色值得关注,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地区音乐风格形成原因,理解地理环境、民俗习惯对音乐形态影响。符号学解析也不可忽视,帮助学生识别传统音乐中各种象征符号与表现手法。建立横向比较视野亦不可少,适当引入世界其他文明音乐传统,凸显中华音乐独特魅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成为支撑,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程设计宜采取专题模块方式,构建系统知识网络。评价机制应突破传统考试局限,采用多元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发展情况。
以人音版必修一第五单元《大江东去》教学为例,该曲歌词源于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中先从历史背景切入,介绍南宋时期政治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创作背景。随后进行文本解析,通过吟诵原词,分析其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关注大江东去浪淘尽等意象如何反映宋代文人心境。进入音乐鉴赏环节,聆听《大江东去》演奏录音,分析乐曲结构、音色特点、演奏技法,注意传统技巧如何表现词中意境。文化符号解析方面,探讨乐曲中音乐意象背后文化内涵。跨学科融合教学尤为重要,结合历史讲解三国赤壁之战,结合语文分析苏词艺术成就,结合美术欣赏宋代山水画,构建完整认知体系。拓展学习中,鼓励学生查阅古琴谱历史文献,了解琴曲记谱方式演变,培养音乐文献探究能力与历史思维。
结论:当前教学面临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培养,以及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解读两大策略。前者注重实践参与,通过多感官刺激、情境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后者着眼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脉络梳理、文化语境解读、符号学分析等途径深化理解。这一教学体系既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又契合传统音乐自身规律,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鉴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韦枫.新课标背景下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效率的方法[J].琴童,2024,(17):42-44.
[2]谢雨菡.赏析传统音乐增强文化自信——以高中《音乐鉴赏》民族音乐教学为例[J].艺术评鉴,2023,(07):139-142.
[3]叶红.深化传统音乐教学提升高中生音乐鉴赏能力[J].考试周刊,2019,(8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