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的污水处理技术

作者

李超

370983198601054259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的污水处理技术。首先阐述了污水处理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接着介绍了污水处理的定义与分类,梳理其技术发展现状。详细解析了主流的物理、化学、生物、高级氧化及膜分离处理技术,包括各技术的原理、特点、优势与局限。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污水处理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关键环节。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污水排放,致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并对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直接风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污水产生量持续攀升,其成分也愈发复杂多样,这对污水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污水处理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水被肆意排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严重危害,这凸显出污水处理的极端重要性。从生态环境角度而言,污水中富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各类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一旦进入自然水体,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过度繁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使得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进而造成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崩溃。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植被生长,甚至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累积,威胁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健康来说,污水中携带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若未经有效处理而进入饮用水源或与人体接触,极易引发各类传染性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长期接触受污染的水,还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2.1 污水处理的定义和分类

污水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将污水中含有的污染物质进行分离、去除、转化或无害化处理,使污水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过程。根据污水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学校、机关单位等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其成分相对较为稳定,主要含有有机物、氮磷营养物质、悬浮物以及微生物等污染物。工业污水则因工业生产的行业差异而成分复杂多变,如化工行业污水可能含有重金属离子、有毒有机物、酸碱物质等。

2.2 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在物理处理技术方面,格栅、沉淀、气浮等方法仍是污水预处理阶段的常用手段,用于去除污水中的较大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为后续处理减轻负担。化学处理技术如混凝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等,在处理特定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和某些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新型的高效混凝剂和氧化剂也在不断研发和推广应用。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污水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各种改进工艺层出不穷,以提高处理效率、增强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和降低运行成本。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 A²/O工艺及其变形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得到广泛应用,MBR技术将生物处理与膜分离相结合,实现了泥水分离和污水的深度处理,出水水质优良,但膜污染问题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

三、主流污水处理技术

3.1 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主要依据物理原理,采用物理手段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操作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通常作为污水处理的前端环节。格栅是常见的物理处理设备,其通过拦截作用,阻挡污水中较大的固体杂物,树枝、塑料袋等,防止这些杂物损坏后续处理设备。沉淀法则利用重力作用,使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沉淀到水底,实现固液分离,沉淀池中不同的沉淀区域能处理不同粒径的颗粒,适用于初步去除污水中的泥沙和较大颗粒的悬浮物。

3.2 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借助化学反应来转化或去除污水中的污染成分,具有针对性强、反应迅速等特点。混凝法通过添加混凝剂,如铝盐、铁盐等,使污水中的胶体颗粒脱稳并凝聚成较大的絮体,便于沉淀或过滤去除,能有效降低污水的浊度和部分有机物含量,常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前期处理。中和法通过投加酸碱中和剂来调节污水的酸碱度,使其达到适宜pH值范围,对于处理电镀、化工等行业产生的酸性或碱性废水至关重要,可防止废水对管道和处理设备的腐蚀,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有利条件。

3.3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是一种环境友好且经济高效的处理方式,在污水处理领域占据核心地位。好氧生物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在有氧环境下,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传统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进工艺,如SBR工艺、氧化沟工艺等,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对中低浓度有机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生物膜法是让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生物膜时,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降解,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等是其常见的工艺形式,相较于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更强,剩余污泥产量更少。

3.4 高级氧化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通过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来氧化分解污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具有氧化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等优势。臭氧氧化法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直接氧化有机物,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反应速度快,但臭氧制备成本高,单独使用难以使有机物完全矿化,常与生物处理等技术结合,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污水深度处理等领域,提高污水处理的整体效果。

3.5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特性,在压力差或浓度差等作用下实现污水中不同组分的分离。微滤膜可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和细菌等较大颗粒物质,操作压力低,常用于污水处理的预处理和饮用水的初步过滤。超滤膜能去除大分子有机物、胶体和病毒等,操作压力相对较高,在中水回用、工业废水处理等方面应用广泛,可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单元。纳滤膜对二价及多价离子和部分小分子有机物有较高截留率,在饮用水净化和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中,既能去除有害物质,又能保留一定有益矿物质。

结语

污水处理对于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本文系统阐述了污水处理的重要性,梳理其定义、分类及技术发展态势,详细介绍主流处理技术。各类技术各有优劣,物理处理简单经济,化学处理针对性强,生物处理环境友好,高级氧化高效快速,膜分离精准精细。未来应致力于技术集成优化与创新发展,提升污水处理效能,降低成本,推动污水处理事业迈向新高度,守护绿水青山,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的污水处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09):98-100.

[2]刘本涛,李晓龙,孟祥永.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污水处理技术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3):12-14.

[3]田淑霞.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污水处理技术应用[J].山西化工,2023,43(03):235-2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