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与前景
刘闵华 王川 石波
中物智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精准且高效的环境监测愈发重要,物联网凭借其强大的连接与数据交互能力,为环境监测带来了全新思路与变革。其不仅能实现对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实时感知,还可助力数据的高效整合与深度分析,拓展环境监测应用场景。
关键词:物联网;环境监测;创新应用;重点领域;保障举措
引言
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然而,传统的环境监测方式往往存在着监测不及时、数据不准确、范围受限等诸多不足,难以全面且精准地掌握环境状况。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环境监测的新大门,凭借其独特优势,有望从多方面革新环境监测工作。
一、物联网在提升环境监测水平方面的创新作用
1.1 实时感知环境要素作用
物联网通过在环境中广泛部署各类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等,能够实时捕捉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大气环境为例,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物联网传感器可以不间断地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颗粒物含量等指标,一旦数值超出正常范围,便能立即将数据传输至监测平台。在生态保护区,物联网设备同样可以实时感知动植物栖息地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提供一手数据,使得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能被及时察觉,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时效性。
1.2 精准整合监测数据作用
物联网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能力,它能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传感器采集到的海量环境监测数据汇聚到统一的平台上。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这些杂乱的数据进行分类、清洗和标准化处理,去除无效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例如,在对一条河流的水质监测中,从上游到下游各个监测点的水温、酸碱度、溶解氧等数据被收集后,物联网系统可以按照时间、空间等维度进行整合分析,绘制出完整的水质变化趋势图,让环保部门能更精准地把握整体水质状况,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3 高效反馈监测结果作用
物联网实现了监测结果的快速反馈机制,其通过高速的数据传输网络,能在极短时间内将处理后的环境监测数据发送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当出现环境突发事件,比如化工企业周边发生有害物质泄漏时,附近的物联网传感器迅速检测到异常数据,并即刻将详细情况反馈给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可依据这些实时准确的结果,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调配资源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对于长期的环境监测项目,定期的结果反馈也有助于及时调整监测策略和治理方案,提升环境管理的效率。
二、物联网在环境监测重点领域的应用方式
2.1 大气环境监测应用
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物联网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城市中搭建密集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利用小型化、高精度的空气传感器安装在路灯杆、建筑物外立面等位置,实现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的多点实时监测。这些传感器收集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云端平台,经过数据分析可绘制出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空气质量地图,直观呈现污染分布情况。将物联网与气象监测设备相结合,考虑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更精准地预测污染趋势,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护措施。
2.2 水体环境监测应用
对于水体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有着独特的应用方式。在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中,部署具有多参数检测功能的水质传感器,可长期浸泡在水中,实时测量水体的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以及重金属含量等关键指标。这些传感器通过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至岸边的数据接收站,再上传至远程监控平台。通过分析连续的监测数据,能及时发现水质的异常变化,比如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等。同时,在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利用物联网对污水处理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从进水水质到处理过程中的药剂投放量、设备运行状态,再到出水水质,都能精准把控,确保污水达标处理,防止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此外,在饮用水源地,物联网监测系统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地守护水源安全,一旦检测到潜在威胁,及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
2.3 土壤环境监测应用
在土壤环境监测领域,物联网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农田、果园等农业用地中,埋设土壤传感器,可对土壤的湿度、肥力、盐分以及重金属含量等参数进行长期监测。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农业管理平台,农民依据数据就能精准施肥、灌溉,既保障农作物生长,又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在工业废弃地、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区域,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定期检测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评估土壤污染状况和扩散范围。一旦发现污染超标,及时为土壤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助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此外,借助物联网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记录不同区域土壤的历史数据和变化情况,为长期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三、保障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有效应用的举措
3.1 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举措
要保障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有效应用,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是关键。首先,加大对传感器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和耐用性,使其能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长期准确地采集数据。例如,研发能够抵御恶劣气候、抗干扰能力强的大气污染物传感器。其次,加强通信技术的优化,发展低功耗、远距离、高带宽的无线通信技术,确保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能稳定、快速地传输至监测平台,减少数据丢失和传输延迟的情况。再者,推进物联网平台的建设,使其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存储能力,能够兼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和设备,实现环境监测系统的高效集成与协同运作。
3.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举措
专业人才是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顺利应用的核心力量。一方面,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将物联网技术与环境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既懂环境监测原理又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设置环境物联网工程、环境监测智能化技术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对于在职的环境监测人员,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内容涵盖物联网设备的操作、维护、数据分析以及故障排除等方面,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鼓励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项目,紧跟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实践应用提供创新思路。
3.3 健全数据管理机制举措
健全数据管理机制对于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从数据采集源头开始把关,规范传感器的校准、维护等操作流程,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其次,完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采用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和云存储服务,对海量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并定期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再者,加强数据的安全管理,通过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保护环境监测数据不被泄露、篡改,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同时,制定数据共享和使用规范,明确不同部门、不同主体对数据的使用权限,促进环境监测数据的合理利用。
四、结论
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与前景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其在提升监测水平的创新作用、阐述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方式以及介绍保障举措,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晴,王璐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8):182-184.
[2]张晴,王璐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8):182-184.
[3]王璨辉,邓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辐射环境监测系统[J].中国辐射卫生,2023,32(04):45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