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北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
桑玉青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
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农村文化建设上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列宁农村文化建设理念以及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发挥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虽然并不经常提及文化一词,同时对文化的概念也没有做出过明确清晰的解释,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文化观,主要阐明了文化的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民性。
首先,从文化的起源来看,文化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综合反映。“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其次,从文化的发展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社会革命可以改变人们的知识和生活,同时人们的知识和生活又对社会革命产生影响。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书信中指出,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但并不表明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在历史斗争的过程中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在起作用,并且构成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8. ]因此,文化产生于社会实践,并且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一方面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另外一方面,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中,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齐头并进。
最后,从文化的特性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具有人民性。文化既然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劳动,那么文化的这种群体特性就决定了文化为人民群众而服务的价值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发展,文明进步,劳动和人却在异化,“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人民群众在劳动这样一种集体性活动中进行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文化逐渐突破阶级束缚显现出大众性的特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应该贴近人民群众及其生活,以实现人民创造文化为人民的价值旨归。
二、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面对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小农国家,列宁意识到农村文化发展状况对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影响。而当时俄国农村文化正处于一种极端落后的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发展,为此,列宁指出必须把苏俄农村文化建设提上议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列宁结合苏俄农村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建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体系,这也是列宁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月革命前,列宁深切关注俄国的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宗教文化压迫农民群众思想的现状。在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下,旧俄国的文化建设只为少数人服务,广大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叶列茨城的学校设于索斯纳河,该地居民多是平民和工匠,对此,大臣们提出应该让学校远远地离开平民和工匠。[ 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8.]统治阶级认为野蛮愚昧的农民才易于控制,于是阻止工人和农民学习文化。
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初步探索农村文化建设,在深入分析了农村文化状况基础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推进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中,列宁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并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的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合乎发展规律的知识。[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4.]因此,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人类其他的文化成果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批判性地继承一切有利于建设共产主义的文化。此外,列宁还指出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三、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常年实行愚民政策,广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改造的全过程中,立足我国国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和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所以,农民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但是创造了文化的农民并没有享受文化,反而被封建文化控制和束缚。为此,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必须为全民族中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在苏维埃政权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扫除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1月)]。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到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中,不仅大力开展扫盲运动,还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为工农兵服务,使得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要进行新文化建设就必须先消除封建文化的历史积弊。
在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党首先取得了对农村教育的领导权,逐步革除农村陋习,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阶级教育、集体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在提高农民思想觉悟的同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为此,重点在农民中开展识字运动,后又推广速成识字法,将冬学转为常年民校。以扫盲教育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教育,有力地发展农业生产,大大推进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依然是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克服我国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提高农民这个占全国人数大多数的群体的科学文化水平。对此,毛泽东提出要注重提高对农民科学技术教育,注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1958年,毛泽东在《对碴蚜山卫星公社试行简章(草案)的修改和批语》中又指出,“公社要逐步把社员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有全面才能的劳动者。” 为了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的科学技术,毛泽东提出了农民“要较多地懂得农业,还要懂得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等等”[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