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措施

作者

袁敏

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乌兰布和分中心 015200

摘要: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良好的水利规划与灌溉技术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显现,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成为现代农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推动农田水利规划的创新和灌溉技术的升级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技术措施;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灌溉技术

农田水利规划涉及对水资源的科学调查与合理配置,旨在实现最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的水文状况、土壤特性和气候条件,以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灌溉方案。同时,灌溉技术的现代化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水分浪费、管理不便等问题,而现代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不仅能够精准控制水量,还能有效提升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水的使用效率。

一、农田水利规划与设计

(一)农田水利规划的基本内容

全面的水资源调查是农田水利规划的第一步,涉及对地表水、地下水、降水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综合评估。通过水源的调查,能够了解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和水质状况,为后续的灌溉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在评估过程中,需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性,确保规划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灌溉系统设计是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包括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制定合理的水流量和灌溉周期等[1]。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土壤的特性及气候条件等,确保灌溉系统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季节和作物生长阶段的需求。此外,灌溉设施的布局要与农田的地形特点相适应,避免水流的损失和不均匀灌溉现象。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最大化农田的生产潜力,减少资源的浪费。需依据土地的肥力、坡度、以及与水源的距离等因素,对农地进行合理布局。增强合理的农田分区和作物轮作能够提升土壤的健康,同时通过合理的轮作模式和间种方式,提高水土利用效率,保障农田生态的可持续性。

(二)常用规划设计方法

流域管理是一种以水流域为单位进行的综合管理策略,其核心是统筹考虑整个流域内的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土壤保持和社会经济活动。通过流域管理,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集约使用,促进上下游的协调发展,并在干旱或洪涝灾害时做好应急响应。

溪流管理与水源保护针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涵盖了对溪流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措施。通过合理设计溪流保护带,减少污染源,保持水体的自然状态,确保水源的水质在可持续边界内[2]。此外,相关管理措施如保护水源地周边的植被、限制工业和农业的过度开发等,能够有效维持水源的质量和数量。

灌溉系统的规模与布局设计需结合具体的农田规模和作物需求,制定系统的合理配置方案。通过对土壤水分状况、作物品种及生长需求的研究,合理设计灌溉系统的规模,既可满足应用需求,又能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布局上则需要考虑重力灌溉与泵灌的合理结合,确保水流的均衡与有效分配。

二、现代灌溉技术措施

(一)主要灌溉技术类型

滴灌技术:滴灌是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精确控制供水量的一种灌溉方式。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蒸发和渗漏,能使水分直接到达根系,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水浪费。滴灌不仅适用于各种地形和作物类型,还能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挥很好的作用。

喷灌技术:喷灌通过喷嘴将水珠喷洒到作物表面,模仿自然降雨过程。这种技术适合大面积农田的灌溉,尤其是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能够均匀覆盖作物,提高作物的生长环境。现代喷灌系统通常配备自动控制设备,可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情况自动调整灌溉程序[3]。

穿管灌溉:穿管灌溉又称为地下灌溉,是通过埋设在地面下的管道将水输送到根部的一种灌溉方式。该方法有效防止了水分的蒸发损失,非常适合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同时,它也减少了杂草生长,因为水仅供给作物根部,有效提升了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地埋灌溉系统:地埋灌溉系统同样是一种地下灌溉方式,其通过管网将水直接分配到作物根系。这种系统具有节水、减少土壤侵蚀和作物病害传播的优点。它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对土壤和作物的生长需求有深入了解,并进行精确的设计和力量计算。

(三)新技术的应用

精量灌溉技术:精量灌溉是一种基于实时数据和作物需求进行灌溉的智能技术,能够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和气象数据动态调整灌溉量。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能够根据具体的气候和作物需求进行精确管理,有效减少了水的浪费[4]。

远程监控与管理技术:随着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监控系统使得农民能够通过手机或电脑查看土壤湿度、天气情况和灌溉状态。这种技术允许农民即时调节灌溉方案,无需亲自前往农田,从而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灵活性。

土壤湿度监测与灌溉调控:土壤湿度监测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土壤水分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这使得灌溉管理可以实现数据驱动,农民能够精确理解土壤状况,减少不必要的灌溉,更好地维护土壤健康和作物生长。

(四)技术选择与实施

在不同农业模式下,各种灌溉技术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选择时需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传统粮食种植模式下,喷灌和滴灌因其高效节水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而在设施农业和大棚种植模式中,精量灌溉和土壤湿度监测系统则更为适用,因为其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水分供给,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与此同时,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宣传,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与技术指导。从实际应用案例来看,某地区推广滴灌技术后,农田的水利用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了85%,同时作物产量也显著提升[5]。这些具体应用实例充分验证了现代灌溉技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上的重要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水源工程、渠道建设、泵站设计等多个方面。其中,水源工程的建设旨在确保灌溉水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根据地域的水文特征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水源,如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对于保证水量和水质至关重要;渠道建设则需考虑输水的效率以及水土保持等因素,设计合理、结构坚固的渠道可以有效降低水损失,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泵站设计则应根据灌溉面积、地势高低和用水需求,选择合适的泵型与设备,确保水能高效、安全地输送至不同田块。

(二)管理与维护制度

有效的管理制度应包括日常管理、定期检查、有效维护等内容。日常管理需要明确各个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职责,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切实履行自己的管理任务。在设施维护方面,应当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明确设备的检查和维护频率;定期的技术培训也非常必要,以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及意识,确保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三)定期检查与维护措施

检查内容应包括水源、水质量、渠道的畅通性、泵站的运转状况等,关键设施的监测与记录能够为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修复,确保不影响灌溉作业的进行。此外,维护措施应根据设施的特点和使用情况进行分类,比如对水泵的日常维护包括定期清洗、更换易损部件和润滑等,而对渠道的维护则需要定期清淤、疏浚,以保证水流的通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规划与灌溉技术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改善农田的水资源管理,还有助于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引入和政策的支持,农业水利管理体系将会更加完善,进一步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与智能化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 刘淋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措施[J].水利技术监督, 2024(5):114-116.

[2] 蒋利娟,李闪闪.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措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2(9):3.

[3] 董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户外装备, 2023:316-318.

[4] 吴学丽.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的分析[J].大众文摘, 2023(48):0136-0138.

[5] 郭耀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