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李世奇

宁城县大城子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 宁城 024226

摘要:如何实现林木的合理保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林业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抗旱造林的主要目的是克服干旱区域的环境条件,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种植面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存在差异,将抗旱造林技术落实到不同区域,会面临不同问题。部分偏远区域由于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率低,因此在该区域进行植树造林面临巨大困难。鉴于此,本研究探讨抗旱造林技术相关问题,制定具体解决对策,旨在为该区域抗旱造林技术落实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问题;对策

1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

首先,水资源不足。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树木的成活率。从树木成长的角度上来讲,水分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对造林工程产生直接影响。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北方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为匮乏,而这种情况便直接影响到造林苗木的生长,干旱的气候环境给林业工程带来了一定挑战。其次,树种的选择。在干旱贫瘠地区,树种挑选也是一项重要的问题。其一,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备抗旱的特性,这些植物无法实现广泛培育和种植。其二,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也对树种生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树种挑选过程中,这些因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其三,不管是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还是美观性,都应该进行相应的论证。因此,干旱条件下,如何挑选合适的树种也是一项十分严峻的问题。另外,树种在挑选完成之后,生存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树种挑选不当,那么将会造成大面积树木的枯萎死亡,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部门没有对林业工程区域进行提前考察。最后,技术不规范。与气候湿润的地区相比较,干旱地区对造林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严格遵守干旱地区造林技术规程,才能保证造林成活率。但目前基层林业工作人员技术服务意识不高,林农对树种和干旱造林技术了解甚少,导致苗木成活率下降,对林业产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林业工程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属于可再生资源,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很多林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调节气候等。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北方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选育抗旱树种,研究抗旱造林技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工程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严选抗旱树种,提升成活概率

在抗旱造林工作深入落实的过程中,严选抗旱树种,是提升育苗成活率,节约林业资金的有效策略之一。选择抗旱树种可以从生存环境、树种来源、树种特性、灾害防御等方面入手。就生存环境来说,生存环境指抗旱造林的规划地区,相关技术人员在选种前期应充分勘探播种地区的天气、地质、周围生物群落、水资源和土壤成分,整合多方信息,确保选种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针叶树种为例,针叶树种对水资源的依赖较弱,在少水的情况下依然能顽强生存,是抗旱树种的优良选择;就树种特性来说,树种来源以本地树种最佳。本地树种适应当地气候,不用考虑耐受性,且与当地水土相谐,是抗旱植树造林工程的优秀选择;除了来源以外,树种本身的生长特征也应纳入考核范围,干旱地区尽量选择生长周期短、耐贫瘠、对水资源需求小、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以榆树为例,榆树作为阔叶树种,其根系较为发达,抗旱性能极佳,适宜种植在干旱地区,同类优势的阔叶树种还有槐树、花椒树等;就灾害防御来说,林业灾害可大致分为生物灾害、病虫灾害、气象灾害等,外来生物入侵、突发气象、虫患等都能影响树木的生存情况,相关技术人员应充分考虑到此类问题,在选种时注意规避。以灌木树种为例,山皂角、连翘、酸枣树、柠条等灌木树种耐寒能力强、生命力旺盛,在勘察周遭生态圈后可以考虑投入使用,灌木生长周期短,生命力顽强、在不适合林木种植的区域,选择灌木也可以达到抗旱的目的。

2.2造林前的土壤处理

是指在造林之前对造林区域土壤进行改良和处理,以此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进而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为了保证林业工程的整体质量,需要在造林前做好土壤处理工作,这样才能为林木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通常情况下,林业工程中的土壤处理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翻土;二是整地。其中,翻土又可分为耕翻和不耕翻。通常情况下,造林前对林地进行耕翻处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进而增加林地土壤中的含水量。为了保证造林前林地中的含水量达到最佳状态,需要对林地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整地工作。一般情况下,整地要将林地清理干净,避免在整地过程中混入其他杂物。在清理林地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林地土壤进行有效处理,如去除杂草、清除石块、挖除树根等。此外,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造林方法。例如:采用带状整地方法来进行造林工作时,由于带状整地能够减少地表径流的流失情况,同时,还能保证整地过程中土壤层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度,从而有效提高造林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穴状整地方式进行造林工作。

2.3规范抗旱造林行为

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树木生长环境和树种特性等因素的了解与掌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抗旱造林方法。种植人员要谨记操作流程,把控好细节,避免发生随意施工等情况。管理人员也应当对树木生长环境有足够认识,了解其生理特征和需求情况,根据实际状况合理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抗旱方案。相关部门应成立相关监督管理机构,使得抗旱造林能够规范科学地运行。对于管理措施,林业管理部门也要进一步进行优化,使得抗旱造林技术能够实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时了解树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也可聘请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到现场进行示范与讲解,使现场操作更科学。

2.4整合多种技术,取长补短

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应该采用滴灌技术进行局部灌溉,这样可以使水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同时延长灌溉周期,节省大量水资源。与此同时,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还应该在树木周围喷洒保水剂,帮助林业解决因水资源匮乏造成的造林问题。滴灌的灌溉速度较慢,在大面积的农田中应用不多,因此,可以将喷灌和滴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这2种技术的灌溉优势,改造同种装置,以此实现大面积的精准灌溉,并且充分节约水资源。还可以在此过程中融入水肥一体化技术,充分节约水肥资源,这种灌溉方法应用范围更广。在北方降温较为严重的季节,可以采用覆膜技术,以此提高土壤内部的温度,做到保水保费,以防植株的根系被冻伤,避免过低的气温导致树苗死亡。结合多种技术才能确保人造林更具抗旱特性。

3结束语

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验表明,该技术在提高树种存活率的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树种的生长环境。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研究与推广,为林木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当下,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使用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保证抗旱造林的正常、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因地制宜,从各个方面(如改善土壤、规范操作、加强技术指导)进行改善,确保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能够更快更好更稳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多海霞.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9):128-129.

[2]车路平.14个造林树种木质部、叶片解剖特征及抗旱性评价[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2.

[3]廖杨文科,张佩瑶,张清越,等.盐碱地林木耐盐机制及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6):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