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标准化建设的困境与策略探讨

作者

阿依肯·夏热甫

新疆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830049

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之下,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起来,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极为关键的构成部分,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关键标识。然而因历史、地理、经济等诸多因素,少数民族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内容,其质量会对教学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强化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建设工作以及翻译标准化方面的建设,对提升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标准化建设的困境与策略展开深入研究,期望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构建更为和谐的多民族文化环境贡献力量。

一、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标准化建设的困境

(一)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因历史与地域的多样性,少数民族语言在术语和表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域和民族会运用不一样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因此需构建科学且严谨的翻译标准,针对翻译原则、术语运用、表达习惯等诸多方面作出规定,然而目前并未形成完备的翻译标准体系,致使翻译人员在翻译进程中缺乏确切的指导,难以保障翻译质量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术语极为丰富,但鉴于历史因素与地区差异,同一术语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比如国家通用语言里的诸多节日,在不同地方存在不同的哈萨克语翻译与拼写,缺少统一的术语规范,会让翻译人员在翻译时难以确定恰当的术语表达,由此造成翻译内容的混乱与误解。

(二)专业翻译人才短缺

专业人才是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标准化建设的关键,他们的素质以及技能会直接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少数民族语言自身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以及词汇体系,这就要求翻译人员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以及丰富的翻译经验,然而鉴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相对落后,所培养出的专业翻译人才数量不足,难以契合不断增长的翻译需求[1]。另外,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系统的教育体系以及实践机会,以培育出有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翻译人才。但目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完善,致使专业人才匮乏。再加上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相对新颖,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晋升空间有限,使得翻译人员缺少稳定的工作保障与职业发展前景,加重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文化差异导致理解偏差

少数民族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背景,这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教材时,需对原文涉及的特定文化背景有充分理解,如习俗、价值观和传统等。然而鉴于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存在差异,翻译者理解原文时会忽视或者错误解读这些文化因素,造成翻译内容和原意不相符,甚至出现误译与错译的状况,对教材使用效果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翻译教材时,翻译者要依据原文所处的语境以及翻译的目的来挑选恰当的翻译方式。然而因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差异,有时采取直译的话,会引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偏差;要是采用意译,又会致使原文丧失准确性和规范性,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翻译工作还得考虑不同地区以及族群的语境差异,以契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需求。但目前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在语境适应性方面欠佳,翻译内容很难与不同地区和族群的文化背景相适配,对教材的适用性以及效果都造成了影响。

二、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标准化建设的策略

(一)统一翻译标准,促进文化交流认同

在标准化建设中要注重建立权威、科学、系统的翻译标准,切实规范翻译行为,提高翻译质量的同时推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为此相关部门需构建科学的翻译标准体系,统一翻译标准,涉及词汇挑选、语法架构、表达方式等多个层面,保证翻译内容既忠实于原文,又契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性与表达规范。同时也要强化翻译标准的宣扬和推广,以提升翻译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对翻译标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形成共同遵循翻译标准的良好氛围,以便有效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二)加强人才培训,培养专业翻译人才

专业翻译人才对于保证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其要求翻译人员不光要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还需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如此才能保证所翻译的内容精确传达原文信息,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因此强化人才培训,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认知至关重要。基于这一要点,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办民族语文翻译培训班,邀请资深翻译专家授课,并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借此提升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同时鼓励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语言翻译专业,依靠系统课程学习,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以培养具备双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高素质翻译专业人才[2]。另外,高校还要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培育翻译人才,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

(三)采用多元方法,保证翻译的针对性

在传统的翻译中翻译人员大多时候采用固定翻译模式,导致翻译内容十分生硬,难以契合原文语境和文化内涵。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这一情况,高校要依照不同民族文化特点,教育需求以及学习习惯,采用差异化翻译策略,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进行文化适应性翻译等,并制定契合各民族实际需求的翻译规范及标准,以此保证翻译内容既能忠实于原文,又可适应目标语言文化背景。除此之外,高校还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利用机器翻译辅助人工翻译,提升翻译效率与准确性,使翻译内容更贴近少数民族的学习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翻译标准化建设,保证充足专业翻译人才支持及完善翻译标准体系十分关键。针对标准化技术中的困境,要加强翻译人才培训教育并提升其专业技能,制定出契合我国民族特色的翻译规范,以便有效解决标准化进程中的难题,推动民族团结和谐与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小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外译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34(05):66-69.

[2]马玉瑶.人工智能赋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路径的探索[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5,(0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