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柏拉图论“哲人王”

作者

张亚楠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摘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谈及的最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哲人王”作为最高统治者治理城邦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柏拉图眼中何为“哲人王”,其次分析了“哲人王”在政治城邦中的作用何以重要,再次分析了政治城邦中的“哲人王”何以实现,最后是对柏拉图 “哲人王”思想的评价。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哲人王”

柏拉图渴望建立一种完美的理想政治体制,在《理想国》中,他描述了一个正义城邦最完美的状态,即“哲人王”作为最高统治者治理城邦。在他看来,只有当“哲人王”出现,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城邦权力成为统治者,城邦的正义和善才会得以实现。

一、何为“哲人王”

在《理想国》第五卷的结束,柏拉图界定了“真哲学家”(哲人)是“爱智者”。在第六卷的卷首,柏拉图将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讨论由哲学问题转入政治问题。

(一)柏拉图眼中的哲人

柏拉图眼中的哲人是追求智慧、爱好真理的人。在《理想国》第五卷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界定了“真哲学家”(哲人),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1,是“专心致志于每样东西的存在本身的人”2,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3。

柏拉图在论述中区分了对相反的两种人作了区分,一种是“能够认识许多美的东西,但不能认识美本身”4的人,另一种是“认识美本身,能够分别美本身和包括美本身在内的许多具体的东西,又不把美本身与含有美的许多个别的东西彼此混淆”5的人。在此,柏拉图引入“意识”和“知识”两个概念,指出“意识”和“知识”是不同的能力,在两种人的区分中,前一种人的心智中有的只是“意见”,而后一种人的心智中有的则是“知识”。在后续关于理念的本体论的论述中,柏拉图讲述了一个关于“一”的论证,认为美本身是“一”,正义本身是“一”,“一”是不变的(来源于巴门尼德),而理念意味着不变,其对应的能力是“知识”,只有不变的才是真实的,才是“真哲学家”被称为“爱智者”的原因。

(二)柏拉图眼中的“哲人王”

《理想国》第五卷中,苏格拉底表示:“我们必须对我们敢于认为应该做我们治理者的那种哲学家,给以明确的界说。研究哲学和政治艺术的事情天然属于爱智者的哲学家兼政治家。”6苏格拉底指出,真正的爱知者具备“勇敢”的品质,“应该从小时起就一直是追求全部真理的。”7除此之外,真正的爱知者还具备“节制”的品质,注重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因为,别的人热心追求财富和巨大花费所要达到的那种目的,是不会被他们当作一件重要事情对待的。”“哲学家在无论神还是人的事情上总是追求完整和完全。”8

在《理想国》第六卷的卷首,柏拉图借由苏格拉底开始探讨“城邦的领袖”的问题,从普遍和具体的关系问题讨论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认为,哲学的智慧是关于理论性的、普遍概念的,而城邦的智慧是关于具体的事,任何具体的智慧、具体的正确的判断就是政治智慧。此处的政治智慧,指的是最好的治国的技艺,而技艺中包含某种对正义的看法,是照着正义的理念去做出一个最正义的城邦,因此,在政治智慧中都包含着某种普遍的东西。在第七卷中,柏拉图运用“洞穴比喻”刻画了一个“自由人”的形象,表达了其对于“哲人王”的要求,一方面,“哲人王”的治国技艺需要哲学,并且哲学应当学得好;另一方面,哲人要想最终成为“哲人王”,还需要在实践事物中去锻炼,把具体和普遍的东西融汇贯通,这样才能真正具有治国的智慧,做出一个最正义的城邦。

二、“哲人王”何以重要

《理想国》第五卷中,柏拉图对“哲人王”的重要性做了这样一段论述:“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9

(一)自然天性中的黄金属性

在《理想国》第三卷,柏拉图在谈及城邦的统治者和护卫者时,讲述了一个“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的故事。柏拉图认为,人的自然天性是有区别的,有高低贵贱之分,而统治者的自然天性中就带有黄金属性。

城邦的公民虽然都是神的儿女,但是神在铸造公民的时候,对每一个公民却使用了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四种不同的材料。“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10这段表述展示了柏拉图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看法,认为人的自然天性不仅有着金、银、铜、铁的差异,而且有金、银、铜、铁的等级。

柏拉图提出城邦有四大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11在一个正义的城邦中,人由于天性的不同天生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每个人都只做与其天性相适应的一份工作。统治者(金)治理城邦,对应智慧的品质;护卫者(银)守卫城邦,对应勇敢的品质;劳动者为城邦提供生产,对应节制的品质。统治者是有能力对不同等级的人进行协调的城邦公民,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城邦不会发生紊乱。作为顾全大局的重要面,统治者需要极高的“智慧力”才能为理想城邦的建立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12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是最具智慧的人,且哲学家能够处理好自身灵魂中理智、激情和欲望之间的关系,也最能能为理想城邦的建立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只有“哲人王”作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才能够使城邦的政治秩序不会发生紊乱。

(二)城邦“洞穴”生活的必要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讲了一个洞穴与自由人的故事,这就是著名的“洞穴比喻”。整个洞穴比喻讲的是一个关于正义的故事,为了说明在一个正义的城邦中,总是有知识的人统治没有知识的人,由此说明“哲人王”在城邦这个“洞穴”中存在的重要性。

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洞喻这三个循序渐进的比喻,表述了其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一分为二的,一是可感世界,二是可知世界,可感世界是流变的,而可知世界是不变的。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在流变的可感世界中把握到不变的可知世界,即哲学家总能够从形形色色的事物中把握到其中的永恒理念。13“洞穴比喻”中,走出洞穴的自由人看到的不再是通过矮墙和火光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像,而是能够直接看到洞穴外太阳光下事物的真实形象,他感受到的不再是外在表象,而是本质理念,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是最能够把握理念的人,由此可以说哲学家就是理念世界的追求者和见证者。除此之外,走出洞穴的自由人成为熟悉影像游戏的人,他是不愿意再回到洞穴之中争夺洞穴里的权力地位的,正如格劳孔所说“我想,他会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的。”14但自由人最终选择回到洞穴之后劝说同伴,这是由于他的同伴还在洞穴之中,他选择回到洞穴之中解救同伴。柏拉图故事中的洞穴便是一个政治城邦,而“哲人王”便是那个熟悉影像游戏的自由人,哲学家的教育和实践经历都要比别人更全面,他们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正义和善,因此,哲学家能够更好地治理城邦,成为“哲人王”。

三、“哲人王”何以实现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是不会主动去当王的,因为哲学家只对追求真理有兴趣,而正义的城邦需要哲学家这种无私心的人来治理城邦。但也并非所有哲学家都能成为“哲人王”,“哲人王”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层层训练、筛选及考验最终选拔而出。

(一)哲人被逼迫从事政治活动

哲学家是不会主动去担任城邦的统治者的,因为哲学家的兴趣和乐趣只在于追求真理和追求智慧,他们对参与政治没有兴趣,当哲学家作为城邦的治理者的时候,是不会存在任何私心的。哲学家作为城邦中的一员,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城邦而独立存在的,城邦的发展需要哲学家的参政,所以在很多时候,哲学家从事政治活动是被逼迫的,正义城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城邦中个人正义,其目的是实现城邦的整体正义,由此,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该对自己的城邦进行回报,如果他不愿意,就应该强迫他担任这一职务。就像“洞穴比喻”的自由人返回洞穴拯救同伴一样,哲学家应该放弃自身的追求和兴趣,参与到城邦政治当中,担任城邦的统治者,解放城邦中的其他公民,此间哲学家作为城邦的治理者,仅仅是出于对城邦的责任。因此,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承担统治者这一职位,才能建立起一个最好的正义城邦。

(二)培养“哲人王”的现实途径

在《理想国》中,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哲人王”的要求有两方面,因此,培养“哲人王”亦有两条现实途径,一是注重哲学学习科目的培养教育,二是在“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的实践中不断锻炼。

1.“哲人王”需要学习的六项科目

柏拉图的“教育”理想是针对“培养统治者”而设计的,“教育”的目的,则是产生“哲人王”。15“哲人”虽然在自然天性中带有黄金属性,从出生便被挑选出来进行特定培养,但是并非每个拥有自然天性中就带有黄金属性的人都能成为“哲人”或是“哲人王”。柏拉图在讲到“哲人王”需要学习的科目时,发生了教育的转向,由可见世界上升到了可知世界。“哲人王”的学习科目有六项学习科目,第一项是算数,“那些天性擅长算数的人,往往也敏于学习其他一切学科;而那些反应迟缓的人,如果受了算数的训练,他们的反应也总会有所改善”16;第二项是平面几何,“几何学是认识永恒事物的”,“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而不是转向下面。”17,并且平面几何对战争有用;第三项是立体几何,立体几何的研究本身难度大,并且立体几何的研究需要有人指导,否则不能成功;第四项是天文学,天文学使得灵魂的视力大大地向下转,真正研究天文学,并且正确地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的话,应该像研究几何学那样来研究天文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故而“天文学是讨论运动中的立体的。”18;第五项是和声学,这门学问对于寻求美者和善者是有益的;第六项是辩证法,辩证法是唯一一种不用假设的研究方法,能够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找到可靠根据,“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19。“哲人王”的最后学习与最大学习就是辩证法的学习,在“哲人王”需要学习的六项科目中,前五项课程都是在为辩证法做准备。

2.“哲人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

在学习了六项科目之后,“哲人王”的挑选首先是需要从有辩证法天赋的人中进行挑选。第一次挑选的是二十岁之前的孩子,应当选出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那些孩子。”20第二次挑选的是年满三十岁的青年,用辩证法考试去从中挑选那些具有适度和坚定品格的有分寸的青年,看他们哪些人能够“不用眼睛和其他的器官,跟随着真理达到纯实在本身。”21这些人作为洞穴中的“自由人”,在走出洞穴之后见到太阳光和外面的真实世界之后,要再次回到洞穴里去,在实际经验方面不断接受考验。第三次挑选的是年满五十岁的人,是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接受的最后考验,他们需要继续做好重回洞穴中的“自由人”,以“善”本身作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最终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

四、对“哲人王”思想的评价

柏拉图的《理想国》致力于构建一个最美好的正义城邦,其中“哲人王”是正义城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哲人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自然天性中的黄金属性,而且在于其在城邦这个“洞穴”中作为“自由人”生活的必要。柏拉图对“哲人王”的要求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学好哲学以满足治国技艺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以“善”本身作为原型不断进行实践锻炼,把具体和普遍的东西融汇贯通,这样才能真正具有治国的智慧,做出一个最正义的城邦。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是被逼迫从事政治活动的,他们只对追求真理有兴趣,不会主动去当“王”,而仅仅是出于对城邦的责任从事政治活动,但也并非所有哲学家都能成为“哲人王”,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学习六项科目)和在实践中不断锻炼,经过层层训练、筛选及考验最终选拔而出。在柏拉图眼中,“哲人王”并非只是一个政治人的象征,而是内含了“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完美状态,是“善”的理念,只有哲学家才能把握“善”的理念的本质,只有“哲人王”管理城邦,才有可能使得正义最终能够实现,建立正义的城邦。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展示了柏拉图关于政治体制探索的开创性,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2]李松远:《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载《戏剧之家》2018年第34期。

[3]夏康宇:《《理想国》中“哲人王”的建构之路——读《理想国》有感》,载《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7期。

[4]廉洁,邓颖:《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载《法治与社会》2016年第16期。

[5]尤中山:《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载《新西部》2019年第9期。

[6]张蒙蒙:《近五年国内关于《论犹太人问题》研究述评》,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第40卷第8期。

[7]何佳慕:《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思想》,载《哲学研究》2019年第7期。

[8]罗兴刚,刘鹤丹:《柏拉图完美城邦的“相”论》,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9]程志敏:《从“高贵的谎言”看哲人与城邦的关系——以柏拉图《理想国》为例》,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20页。

2[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29页。

3[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30页。

4[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21页。

5[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21页。

6[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18页。

7[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33页。

8[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33页。

9[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17页。

10[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31页。

11李松远:《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载《戏剧之家》2018年第34期,第217页。

12夏康宇:《《理想国》中“哲人王”的建构之路——读《理想国》有感》,载《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7期,第125页。

13李松远:《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载《戏剧之家》2018年第34期,第217页。

14[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78页。

15廉洁,邓颖:《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载《法治与社会》2016年第16期,第8页。

16[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92-293页。

17[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94页。

18[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96页。

19[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302页。

20[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308页。

2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309页。

作者简介:张亚楠,1993.10,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