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客体化对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刘恋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苏北某师范类高校72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分析自我客体化与容貌焦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客体化在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β=0.26, p<0.01),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全社会协同育人视角出发,进一步提出了针对大学生容貌焦虑的教育引导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容貌焦虑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容貌焦虑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较为普遍问题。研究表明,容貌焦虑通常源于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社会比较以及不健康的审美标准,自我客体化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个体将自我视为一种客观、可操控的对象,而非一个具有主观体验和情感的存在时,便容易导致个体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增加容貌焦虑的风险。
2.文献综述
本研究从关键词与研究前沿两方面对中国知网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对于个体容貌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两方面:(1)容貌焦虑与传播媒介之间的相关研究。曾一果和祁林等学者认为一些社交、美图软件的使用对个体自我形象塑造有显著影响,照片美化软件的使用增加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审美距离,甚至影响了一般大众的审美标准。(2)探讨消费主义与容貌焦虑的关系。商家利用消费者焦虑心理,将个人的外貌与其自身价值、事业成功进行“捆绑”,向目标客户植入容貌消费的合理意义,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容貌焦虑的氛围,使得大学生过度关注和担忧自己的外貌。(李春燕,庞晓玲,2024)
3.研究目的
本文从全社会协同育人的视域出发,对当代大学生的容貌焦虑现状展开分析和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构建完善的自我认知体系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4.研究方法
4.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苏北某师范类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共723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在18至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2岁。其中,男性占26%,女性占74%。
4.2研究工具
本研究利用刘达青(2009)修订的身体监视量表和社交外表焦虑量表(SAAS),以整体随机抽样的形式展开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调查数据,使用中介效应分析来探讨自我客体化在容貌焦虑形成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调查资料,较为全面地掌握在校大学生的容貌焦现状及自我客体的程度。
5.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5.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调查在苏北某师范类高校各年级、各专业随机选取整个班级,进行全班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大一(2024级)269份,大二(2023级)222份,大三(2022级)23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88人,女生535人,其中文史类11.88%,理工类24.23%,艺体类19.95%,师范类43.94%,结合学校实际,具有相对平衡性和科学性,可信度符合要求。
5.2研究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总体自我客体化的平均得分为3.56(满分5分),这说明大多数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客体化倾向,自我客体化水平在不同来源地上有显著性差异(Z=-2.603,p<0.01),这说明来源于农村的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的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平均得分为3.24(满分5分),八成以上的参与者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容貌焦虑,男生中严重容貌焦虑比例高达8.87%,比女生还高2.93%。
研究还发现,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容貌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p<0.01),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基本一致;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客体化对容貌焦虑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β=0.26,p<0.01),这表明自我客体化是大学生容貌焦虑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它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从而增加容貌焦虑的风险。这些结果初步支持了研究假设中的变量关系,也为中介作用假设的成立性检验提供了数据基础,这一结论与Mehak等人(2018)的研究结果一致,客体化理论指出,当个体被反复客体化,会主动地、习惯性地审视自己的身体,并因为自身条件与理想标准之间的差距,造成更为严重的容貌焦虑。
6.小结与展望
容貌焦虑反映出当下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来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课程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开设相关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别与身体认知课程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容貌问题,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身体美感的多元性,提高他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与接纳程度。(2)心理辅导与支持。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增强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社区、学校应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情绪支持服务,帮助年轻人识别和应对其容貌焦虑情绪,并且能够得到及时的情感支持和帮助。(3)家庭教育引导。学校应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外貌问题。家长应从小鼓励孩子接受自己的独特之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4)媒体价值导向。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引导年轻人正确看待网络信息,让他们了解个别网络平台塑造的“完美形象”往往是单一且局限的,鼓励其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自我客体化在大学生容貌焦虑形成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为理解大学生容貌焦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并为后续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未来,研究需要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收集数据,进一步关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以扩大研究的普适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容貌焦虑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雯玉,梅雅琪,赵云峰.体像满意度在大学生社交网站自拍对自我客体化影响中的中介作用[J].职业与健康,2023.39(17):2405-2410.
[2]吴弦.当代社会女青年“理想美内化”的中介效应.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03).32-39.
[3]肖丽娟,郑丽军, 郑涌.社会权力感对性客体化的影响:性别与个人权力感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2017(06).1054-1058.
[4]徐霞,张建新.身体意象的知觉测评和态度测评.心理科学进展[J].2010(12).1977-1985.
[5]许有云,钱亚婷,何侃.大学生外显身体自我的现状及其与内隐身体自我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17(02).162-167.
[6]杨蕾,徐华女.客体化媒体信息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2016(05).78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