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能源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许晴雨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市
引言: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能源经济发展进入“低碳转型”新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经济结构仍存在“化石能源占比高、高耗能产业依赖强、低碳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既制约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影响“双碳”目标推进节奏。在此背景下,厘清能源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路径,制定科学有效的保障对策,对推动能源系统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与低碳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双碳目标下能源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路径
1.1 推进能源供给结构清洁化,构建多元能源体系
能源供给转型是能源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需从“化石能源主导”向“清洁低碳多元”转变。一方面,加快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扩大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依赖;另一方面,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如对煤电进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提升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储能技术与智能电网建设,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问题,保障能源供给稳定性,构建“清洁为主、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1.2 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优化经济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是能源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需聚焦高耗能产业升级与低碳产业培育。一是严控高耗能产业规模,对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通过技术升级、产能整合减少单位产值碳排放;二是加快培育低碳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低能耗、高附加值”转型;三是推进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能源资源的精准调配与高效利用,降低产业整体碳排放强度。
1.3 强化低碳技术创新赋能,突破转型技术瓶颈
技术创新是能源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需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构建创新体系。一方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重点攻关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新型储能、氢能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低碳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速低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同时,完善低碳技术标准体系,规范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流程,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突破能源经济转型的技术制约。
二、双碳目标下能源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转型成本较高,区域与行业差异显著
能源经济结构转型涉及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产业调整等多个领域,前期投入成本较高,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转型压力;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转型基础好,而中西部地区对高耗能产业依赖度高、低碳技术资源匮乏,转型进度存在明显区域差距;此外,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与转型难度差异大,高耗能行业转型面临“停产整改与稳定生产”的矛盾,转型推进难度较大。
2.2 政策与市场协同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双碳相关政策仍以行政指令为主,如能耗双控、碳配额管理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碳市场覆盖行业有限、交易活跃度不足,难以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主动降碳;同时,政策之间存在“碎片化”问题,如能源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缺乏有效衔接,部分政策对转型的支持力度与精准度不足,未能形成“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的协同合力,影响转型效率。
2.3 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平衡难度大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短期内仍需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保障能源安全;而双碳目标要求加快降低化石能源占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若过度追求低碳转型速度,可能导致能源供给缺口,影响经济社会正常运行;若忽视低碳转型要求,又会滞后“双碳”目标推进,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低碳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推动双碳目标下能源经济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转型引导
一方面,制定差异化区域与行业转型政策,对中西部地区与中小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降低转型成本;对高耗能行业设定分阶段转型目标,避免“一刀切”。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协同,统筹能源、产业、财税、科技等领域政策,建立“双碳”目标下的政策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与有效性,为转型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3.2 健全市场激励机制,激发转型动力
一是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钢铁、化工等重点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完善碳定价机制,提高碳交易活跃度,通过市场价格倒逼企业降碳;二是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推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期货等产品,为低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三是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通过补贴、积分等方式鼓励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与服务,形成“企业降碳、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转型氛围。
3.3 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保障转型平稳推进
一是优化能源储备体系,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战略储备,提升能源供应应急保障能力;二是推动能源系统多元化,在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的同时,合理控制化石能源退出节奏,避免能源供给断层;三是加强能源跨区域调配,完善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能源输送通道,平衡区域能源供需,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能源经济结构转型。
结论:
双碳目标下,能源经济结构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通过能源供给清洁化、产业结构低碳化、技术创新赋能化的核心路径,破解当前转型面临的成本、机制、安全难题。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与市场激励机制,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推动区域与行业协同转型,才能实现能源经济系统的低碳化、高效化变革,为“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
[1]何俊池.基于改进门控循环单元的微电网新能源功率预测方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12):89-91.
[2]张立志,刘志珍.未来配电网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措施探讨[J].冶金管理,2024,(12):102-104.
[3]周梓涵.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及措施[J].光源与照明,2024,(12):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