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作者

周亚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常见的数据不准确、成本控制困难、工期延误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提高数据准确性、加强成本控制、优化工期管理和完善管理体系,旨在提升预结算编制的质量和项目管理效能,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数据准确性;成本控制;工期管理;管理体系

引言:

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是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控制、进度安排和整体效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预结算编制常面临数据不准确、成本控制困难、工期延误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导致项目成本超支、进度滞后,还可能影响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升预结算编制的质量和项目管理效能,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的常见问题

在编制预结算的过程中,数据不准确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材料价格、工程量等方面的测算错误。例如,由于市场调研不充分,材料价格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预算中的材料价格与实际采购价格存在较大偏差。此外,工程量的计算也可能因为图纸理解不准确、计算方法不当等原因出现错误,导致预结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进而影响项目的成本控制和决策制定。成本控制是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的核心环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成本控制常常面临各种挑战。一方面,如果成本低估,会导致项目后期资金短缺,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现今已有不少资金链断裂最后工程烂尾的实例;另一方面,如果成本高估,虽然可以确保项目资金充足,但会增加项目的前期投入成本,降低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公司整体的投资收益。此外,成本控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施工条件、社会环境变化等。这些因素使得成本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展和效果。如果工期延误,不仅会影响建筑的竣工时间,还会给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带来困难。工期延误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化、材料供应不足等。在预算编制中,如果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工期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此类工期延误情况发生的契机、如何应对工期确已延误后可所应对的解决方案策略,就可能导致结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进而影响项目的成本控制和决策制定。

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需要多个环节的合作配合,如果管理体系不完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就会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影响。例如,设计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可能导致设计变更未能及时反映在预算中则可能增加后期施工返工的损失;采购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可能导致材料供应不及时或过剩。此外,管理体系不完善还可能导致预结算编制流程混乱、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进而影响项目的整体管理效果。比如项目部在过程中部分资料签署不及时,待项目收尾后才进行补签,不仅导致项目结算编制进度拖延还可能存在施工项目漏签证等问题。

二、解决方案

2.1 提高数据准确性

针对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提高数据准确性是确保预结算编制质量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核对机制,这一机制应全面覆盖预结算编制中涉及的所有数据类型。在材料价格方面,应深入进行市场调研询价,以获取最新、最准确的材料价格信息。同时对于项目信息,应通过细致的图纸审查和实地勘查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数据的核对和验证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预算编制提供坚实基础。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是提高数据准确性的有效途径。如BIM技术能够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建立建筑信息模型,进行精确的工程量计算和材料管理。三维模型的直观展示不仅能清晰地呈现建筑结构和材料使用情况,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早发现更改设计中的错误降低返工的损失。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市场供需变化、材料价格波动等进行深入预测和分析。这些技术手段能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制定更合理的预结算方案。

2.2 加强成本控制

针对成本控制问题,加强成本控制是确保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这一机制要求对成本进行逐项分析和预测,并根据项目进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预算。具体而言,应制定详尽的成本控制计划,明确列出各项成本的预算金额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建立成本监控体系,定期对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通过对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超支问题,确保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引入动态成本管理模式也是加强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传统成本控制方式往往过于静态,难以适应项目进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成本管理模式则能够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灵活调整预算,确保成本控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如可以按时间段或施工进度节点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对预算进行一次更新,使预算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建立成本预警机制,当某项成本超出预算一定比例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项目团队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防止成本进一步超支。

2.3 优化工期管理

针对工期延误问题,优化工期管理是确保项目按时完成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建立完善的工期管理机制。这一机制要求对工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确保项目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应制定详尽的施工计划,明确列出各项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及相应的责任人和资源配置。同时建立工期监控体系,定期或按形象进度对施工进度进行核查和分析,通过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异,及时发现和解决工期延误问题,确保施工进度得到有效控制。加强施工组织和协调工作也是优化工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施工组织和协调工作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保证工期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应加强设计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设计变更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在施工计划中,避免因设计变更导致的工期延误。在采购阶段,应加强采购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材料供应能够及时、充足地满足施工需求,避免因材料供应不足导致的工期延误。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得到保障,避免因质量和安全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

2.4 完善管理体系

针对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完善管理体系是提升项目管理效能、确保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这要求对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梳理,制定详尽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表。通过明确各部门在预结算编制、施工组织、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共享信息,提高项目管理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加强监督和检查也是完善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这要求对预结算编制、施工进度、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例如可以建立预结算审核制度,对预结算编制成果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评估,确保其准确性和合理性;建立施工进度监控体系,定期对施工进度进行核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进度滞后的问题。加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还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各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和处理,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但通过提高数据准确性、加强成本控制、优化工期管理和完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预结算编制的质量和项目管理效能。这不仅需要各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协调,还需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兴禄.建筑工程预决算审计与编制技巧研究[J].就业与保障,2019(24):15-17.

[2]李楠.建筑工程预决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J].四川水泥,2021(02):116-117.

[3]方桂秋.建筑工程预决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措施探索[J].居舍,2020(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