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情境化问题导向教学的实践策略
赵宏
江苏省丹阳市马相伯初级中学 江苏 丹阳 212300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化教学与问题导向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受到重视,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聚焦初中物理情境化问题导向教学的实践策略,期望能够为初中物理教师开展高效教学提供参考,推动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化教学;问题导向;实践策略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系统接触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知识应用能力薄弱。情境化问题导向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驱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探究初中物理情境化问题导向教学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物理情境化问题导向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将物理知识融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比如说以家庭电路故障排查、自行车中的力学原理等为情境,能够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可感,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极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动力。
(二)培养科学思维
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运用物理知识提出解决方案。这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思维体系。
(三)提升实践能力
情境化问题往往源于实际生活或科学实验场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二、初中物理情境化问题导向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多元情境创设策略
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其转化为教学情境。举例来说,在讲解“摩擦力”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雨天路面湿滑容易滑倒”“鞋底花纹的作用”等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与影响因素,组织学生开展“不同材质鞋底在不同表面上的滑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数据测量,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借助物理学史中的故事或虚构的科学冒险故事创设情境。举例来说,在“电磁感应现象”知识教学时,向学生讲述法拉第历经十年不懈探索发现电磁感应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与魅力,设置问题“如果你是法拉第,在多次实验失败后会如何继续探索?”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
(二)梯度问题设计策略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举例来说,在学习“欧姆定律”知识前,提出问题:“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在简单电路中,电流与电压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初步思考三者的联系。而后教师便可以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规律,针对“欧姆定律”知识,核心问题可为:“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设计实验电路图、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从而全面掌握欧姆定律的内涵。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能力。在学生掌握欧姆定律后,提出问题:“在家庭电路中,若某用电器电阻发生变化,对整个电路的电流与电压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电路中的电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电路分析与设计中。
(三)教学流程优化策略
1.情境导入,引发问题
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展示图片、视频、实物演示或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的物理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举例来说,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知识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剪刀、天平、跷跷板等),让学生观察其工作过程,提出“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平衡”等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教师为小组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参考资料等支持,并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知识教学时,教师引导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连接电路、测量不同位置的电流值,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3成果展示,交流问题
在教学即将完成时,教师引导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分享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补充,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举例来说,在小组展示“并联电路电压规律”的探究成果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
4.总结归纳,拓展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梳理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举例来说,在学完“物态变化”后,教师总结升华知识要点,并布置课后问题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态变化现象?分析其发生的条件与应用价值。”
(四)评价体系完善策略
1.过程性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情境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表现、思维发展等方面,在课堂观察上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及时给予反馈与鼓励。
2.多元化评价主体
教师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时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小组互评从合作态度、任务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综合各方评价结果,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多维度评价内容
除了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举例来说,在评价“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成果时,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反射定律内容的记忆,还要评估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是否严谨认真、尊重实验事实。
三、结束语
初中物理情境化问题导向教学采用多元情境创设、梯度问题设计、优化教学流程与完善评价体系等实践策略,能够有效改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初中物理教学向更高质量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还需持续关注情境化问题导向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兰红兵.以情境问题为导向开展情境问题式教学的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24,20(6):13-16.
[2]胡晓蓉."生活现象情境化"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0):40-42.
[3]马贤庆.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2):56-58.
[4]牟斌.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18):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