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教学策略
杜文波
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镇中心小学 110414
摘要;本论文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研究,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等理论基石,通过剖析教学现状中内容脱离生活、方法单一等问题及成因,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维度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研究表明,生活化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塑造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对学生人格塑造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抽象、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逐渐受到关注,其强调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与感悟,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石
1.1 核心概念界定
所谓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指以真实的小学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背景,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客观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为载体,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内容转化、表现为具体的生活事件和情境,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有情景、生活感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和实践,在这种互动、感性认识中体会和感悟道德与法治知识与价值观,从而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价值观内化于心。这种教学强调“生活即教育”,突出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堂外生活实践的分离,使学生在生活参与、生活体悟过程中形成道德与法治素养。
1.2 理论基础剖析
就理论依据来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成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来源。在杜威看来,教育并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道德判断水平与法治实践水平。就心理学理论来讲,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生活化教学通过对社会生活资源的充分引入,能够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学生创造一个更多互动和更多的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
1.3 对学生发展的深远意义
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处在好奇心强烈的时代,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就可以引起他们更多的兴趣与共鸣。例如,在教授“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进行垃圾分类教学,例如,教师以生活中学生丢垃圾的情景为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学习,生活化的教学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小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现状洞察:问题与成因分析
2.1 教学现状全景扫描
目前,小学校本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学实践中重传授理论知识,轻培养实践技能的倾向较为严重,往往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法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少独立思考、实践体验的过程;在教学资源上,对学校教学、社会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较少,与学生生活实践关联度不足;在教学评价上,侧重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的发展,不能为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所学奠定基础。
2.2 现存问题深度剖析
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教材中有的案例年代久远,与现阶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例如,在讲解网络信息安全内容时,教材中案例不能及时跟上当前的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新案例,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存在困难;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中使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没有对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学资源整合方面,教师对家庭、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开发运用存在明显不足。
2.3 问题根源追本溯源
一是教师方面,有的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理解不深、理念过旧,不懂得把生活资源引入教学;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研究和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二是学校方面,一些中小学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视不够,教学场地、生活化教学资源不充足。三是教育体制方面,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于如何从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进行科学的、正确的评价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对推动生活化教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策略探寻: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
3.1 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与生活融合
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需求,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遵守公共秩序”教学案例中,可将知识目标定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公共秩序和为什么要维护公共秩序;能力目标定为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能力,培养在各种不同的公共场所有序地行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养成文明交通、排队等的良好行为习惯。
3.2 教学内容的生活取材与多元整合
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关联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素材,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事情作为教学内容。在讲解“诚实守信”时,可以引用学生在考试中有没有作弊、与同学交往中有没有信守承诺的素材,使学生通过分析、探讨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道理。
3.3 教学方法的情境创设与体验式应用
创设情境是生活化教学的路径,教师可以创设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播放录像、角色扮演,创设生活真实而生动的情境。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购物的场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购物的情境,模拟超市购物过程,学习人民币的使用技巧,学会购物的礼貌礼仪。体验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亲自体验、实践为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学雷锋服务、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道德与法治知识。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理论基石,深入分析教学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构建科学的生活化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深度融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创新生活化教学策略,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共同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石中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智力,2025,(01):20-22.
[2]苗承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智力,2025,(01):173-175.
[3]张锦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4,(06):42-43.
[4]贺永芳,曹文德.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九届中国陶行知研究座谈会论文集.山东宁阳县鹤山镇王卞小学;山东省宁阳县第十二中学;,202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