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

作者

彭坤军

湖南麓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209

摘要:在当今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已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要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这使得传统的静态造价管理模式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技术革新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研究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旨在探索一种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新型管理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动态控制

引言

本文主要聚焦于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预算编制的不准确、招投标过程的不透明、合同管理的不规范以及工程结算的不及时,这些问题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顽疾,它们不仅影响了项目投资的效益,还可能引发工程质量下降和项目进度延误。研究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更将对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并实践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理论

1.1造价动态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造价动态管理,顾名思义,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实时监控、分析和调整工程造价,以适应项目环境的变化,确保工程成本控制在预定的预算范围内。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管理方式,其核心目标是实现项目成本的最优化,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动态管理强调的是管理过程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它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环境、技术进步以及项目需求的动态变化。

动态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时性:动态管理强调对工程造价的实时监控,通过收集和分析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数据,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影响造价的问题。

灵活性:面对市场环境、技术进步等不确定性,动态管理允许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造价控制策略,以适应变化。

系统性:造价动态管理涉及项目预算、成本控制、合同管理等多个环节,它要求建立一个集成化的管理体系,确保各个环节的协调与配合。

目标导向:动态管理以实现项目成本目标为核心,通过对工程造价的精细管理,确保工程在预定成本内完成,同时保证工程质量。

定量与定性结合:动态管理既依赖于精确的财务数据,也依赖于项目团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定性分析来理解数据背后的趋势和可能的风险。

风险预控:动态管理注重风险识别和预控,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评估,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降低未知因素对造价的影响。

信息技术支持:现代动态管理往往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如BIM、云计算等,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处理。

了解造价动态管理的定义与特点,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有效的造价管理体系,确保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精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持续进步。

1.2动态管理的理论基础

动态管理的理论基础扎根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控制理论、项目管理以及经济学。这些理论为理解造价动态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框架。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动态管理体现了管理的决策导向特性。它强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这与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相契合,特别是决策的动态性和适应性原则。管理者需要根据项目的实时信息,通过科学的决策模型和方法,做出最优的管理决策。

系统科学在动态管理中占据核心位置。它强调了各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性。在造价动态管理中,项目预算、成本控制、合同管理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彼此依赖,共同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如系统动力学,有助于理解和优化这个系统的运行。

控制理论为动态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无论是PID控制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还是在项目管理中的挣值管理(EVM),都体现了控制理论在动态环境中的应用。通过设定目标,持续监控偏差,进而调整策略,控制理论为造价的动态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监控和纠偏机制。

经济学的理论在动态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环境变化、资源稀缺性、机会成本等经济学概念,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波动。动态管理要综合考虑这些经济因素,通过价格预测、成本效益分析等手段,实现成本的经济最优。

风险管理理论也构成了动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对不确定性事件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确保项目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这涉及对市场波动、技术革新、法规变更等风险因素的预控,以降低它们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如集成化管理、敏捷管理、精益管理等,为动态管理提供了实践指导。它们倡导信息的实时共享,强调跨部门协作,追求持续改进,这些都与动态管理的实时性、灵活性和目标导向性相吻合。

动态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多学科的融合,它涵盖了管理科学的决策理论、系统科学的系统分析方法、控制理论的监控与纠偏机制、经济学的经济优化思想以及现代项目管理的实践理念。这些理论的综合运用,为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确保在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中,能够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建筑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方法

2.1全过程造价控制

全过程造价控制是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核心环节,它贯穿于项目从策划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造价在预定的预算范围内,同时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全过程造价控制强调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核,通过实时监控和适时调整,实现成本的最优化。

在项目前期的策划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始于预算编制。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为项目设定一个合理且现实的预算目标,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基础。预算编制要求准确预测工程量,合理选用定额,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以减少后期成本的不确定性。通过预算的科学编制,可以为后续的招投标和合同签订设定合理的成本基准。

在招投标过程中,全过程造价控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确保各方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竞争。通过预算作为招投标的依据,可以避免因招投标不透明导致的成本失控。同时,招标文件应明确造价控制的具体要求,使得承包方在投标时就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从而在项目执行阶段能够更好地执行预算。

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心转向现场管理。通过动态跟踪工程进度,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超预算问题。这包括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的审批,控制变更产生的额外费用,同时对材料、人工和机械成本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成本超出预期。此外,通过采用BIM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实时模拟和优化,进一步提升控制的精准度。

在项目后期,结算阶段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结算过程是对项目实际成本的最终确认,是成本控制效果的直接体现。通过严谨的结算审核,确保工程量的准确计量,防止结算过程中的漏项或重复计算,避免结算不及时带来的成本风险。

全过程造价控制要求各参与方的紧密合作,实现信息的透明和共享。这涉及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的协调,确保成本控制策略的执行一致性。同时,通过定期的沟通与报告,项目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项目的实际成本状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控制策略,适应项目的变化。

全过程造价控制旨在构建一个动态的、集成的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编制、招投标管理、现场成本控制和结算审核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将造价管理融入项目管理的每个阶段,确保工程成本的精准控制,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BIM的普及应用,全过程造价控制将更加智能化,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动态化、精细化提供有力支持。

2.2信息技术在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创新,它通过数据集成、实时分析和智能决策,极大地提升了造价控制的效率和精度。在动态管理框架下,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造价控制更加智能化,适应了工程环境的快速变化,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BIM技术在造价控制中的应用是关键。建筑信息模型不仅将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的数据集成在一个三维模型中,还提供了成本估算和预算管理的功能。通过BIM,项目团队可以进行精细化的预算编制,预测成本变化,减少设计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同时,BIM的可视化特性有助于直观展示成本分布,便于管理者理解和识别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云计算和大数据在造价控制中的应用,使得海量的工程数据可以实时处理和分析。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项目团队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对成本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大数据分析则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市场趋势、成本基准等,为精准控制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

结语

总结全文,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主体的复杂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造价管理有望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以满足工程行业日益增长的精细化管理需求。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将对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伟.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四川建材》,2024年第2期219-220,226,共3页

[2] 樊宁海.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3年第6期127-130,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