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理论下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尹慧敏
中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700
摘要:本研究基于叙事性理论探讨校园景观设计,指出叙事性景观包括主题、结构和情节三要素。在校园叙事性景观设计中,应确立与学校人文历史、专业特色及地域文化相关的叙事主题,组织清晰的叙事结构,编排紧凑有趣的叙事情节。这些策略有助于将校园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增强师生的情感共鸣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叙事性理论;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引言:校园作为知识与文化的汇聚地,其景观设计不仅承载着美化环境的功能,更是传承与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叙事性理论的兴起,将叙事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探讨叙事性理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叙事性景观的要素及设计策略,能为校园景观注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环境。
一、叙事性景观的要素
叙事理论源于文学理念,后被使用到空间规划中,并起到了良好效果[1]。叙事性景观作为一种融合文学叙事与空间设计的新型艺术形式,其核心要素——主题、结构与情节,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情感与故事性的环境体验。
主题是叙事性景观设计的灵魂,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也主导着景观空间的设计方向。在景观创作中,主题往往基于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背景而确定,可呈现为单一、并列或多主题模式。单一主题使景观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而并列主题则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共同叙事,各主题间无主次之分,共同构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多主题模式则允许各个独立的主题各自表达不同的主旨,为景观空间带来多元化的解读角度。
结构方面,叙事性景观通过编排景观语言的次序与架构方法,实现不同功能区、节点及道路的联系与排列。这些结构形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和并叙,它们分别按照时间顺序、逆序、穿插或多角度展开叙事,使景观空间具有清晰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单线结构通过一个主题引发具体事件,而多线结构则围绕多个不同事件展开,为景观增添复杂性和深度。
情节,作为叙事文学的关键要素,同样在叙事性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设计者对空间节奏、秩序的控制,以及叙事素材的整理组合,与使用者的认知活动相结合,共同完成叙事表达。情节不仅激发了使用者的想象力,还引导其主动探索与感知空间,避免了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限。情节经过不同的因果关系和变化逻辑,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构成了丰富多变的叙事事件,为景观空间注入了生动与活力。
二、校园叙事性景观设计策略
(一)确立叙事主题
叙事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表达方式,其核心在于确立叙事主题。在校园叙事景观中,叙事主题如同设计的“灵魂”,承载着整个设计的情感和意图。主题的确立往往与校园的历史人文、学科特点及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主要可分为历史纪念主题、优势学科主题和自然环境主题三类。
历史纪念主题通过对校园历史文脉的深入挖掘,以具有纪念意义的人或事为叙事核心,营造出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环境,让师生可以直接感受到学校的历史文化气息[2]。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步道景观设计,以历史纪念为主题,结合学校档案照片及教学历史元素,展现了医学院的发展历程,成为一条充满叙事性与连接性的文化长廊。
优势学科主题是大学叙事景观的重要构成,通过将学校优势学科融入景观设计,展现校园特色学科体系内涵。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林之心”(如图1所示),强调“林学”特色,让学生在景观中了解学科知识,感受自然,聆听虫鸟鸣叫,欣赏植物标本。这种设计不仅彰显校园独特性,增强可识别性,还可以为师生们提供科研学习的户外课堂和实验室,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自然环境主题则强调校园自然条件的保护与利用,以营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校园为目标。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设计,便是以自然环境为主题,保留并重新设计了农用稻田,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特色景色,成为校园的新地标,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与放松的绝佳场地。
(二)组织叙事结构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组织叙事结构是引导使用者深入理解设计的关键路径。通过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结构,设计内容得以生动表达,空间层次得以丰富。
“单线结构”围绕一个明确的校园叙事主题展开,通过单一的叙事情节清晰地阐述逻辑关系,使使用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叙事的主旨。而“多线结构”则通过空间上的相互呼应与串联,营造出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它从不同角度展开叙事,深化了使用者对叙事内容的理解。
以北京林业大学的“林之心”为例,该设计采用了并叙的形式,围绕“林学”特色学科主题,精心布局了多个功能各异的特色景观节点。这些节点不仅赋予了景观环境教育功能,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学习的场所。同时,通过“校史泉”讲述学科历史故事,以及运用交互技术打造的“林中密语”“林之心生物圈环”等景观,使师生能够沉浸式体验林中自然,从而获得了多重而深刻的体验。
(三)编排叙事情节
叙事性校园景观的设计,核心在于通过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来展现其设计主题与中心思想。这些叙事情节深深植根于学校自身的丰富底蕴之中,无论是校园生活故事、历史人文故事,还是学校名人故事,都是宝贵的素材来源。经过总结、提炼与设计,这些故事被转化为更加紧凑、集中且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叙事情节,为景观赋予了独特的灵魂。
通过编排多个或单个叙事情节,校园景观的叙事内容得以丰富,进而有力促进了校园叙事主题的表达。在这样的景观中,空间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与情感。校园使用者能够在这些故事情节的引领下,对空间形成深刻的记忆与丰富的体验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校园叙事的主题。在编排过程中,校园文化元素被提取、解构并创新,整理组合成具有传达性的景观符号,以此体现校园叙事主题。同时,根据使用者的行为需求,设计相应的景观功能,使其在“观”与“用”的交织中,自然而然地完成整个叙事情节的体验之旅。
结语:叙事性理论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确立叙事主题、组织叙事结构和编排叙事情节等策略,可以将校园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未来,随着叙事性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校园叙事性景观设计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孙为康,张羽清,张昆,等. 基于叙事性理论的校园景观装置设计——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 [J]. 现代园艺, 2024, 47 (20): 82-86.
[2]陈德娴. 基于叙事理论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为例 [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 (02):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