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路径探析
禚昌兰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4
摘要:中小学生长期面临学习和考试压力,为了确保未来人才的身心健康,国家颁布实施了“双减”政策。学校的课堂教学成为了减负的关键阵地,成为了减负工作的突破点。因此,本文根据“双减”政策的落实对课堂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价值机理去进行课堂教学变革路径的探析,能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赋能学生的成长,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堂教学;价值机理;减负增质
国家发布的双减政策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等意见,将课堂教学的改进作为落实减负工作的一个突破口[1]。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也为一线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行为应该如何回应当前的教学变革。
一、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双减”包括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两方面的内容[2]。
第一,“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行为的全面规范,会引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高度期待。“双减”政策指出,要坚持从严审批机构、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以此减轻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的负担,使得学生的学习从校外回归到校内。
第二,课堂教学要契合学生的发展,致力于提升学习效率。要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效果,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就难免要升级优化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更加关注教学形式与每个学生的契合性;在活动设计上,更加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诉求的统一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精神投入度等,以此来制定出确保学生学足学好为教学目标导向的活动与行为规范,以期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率,实现课堂质量和效果双增的教学目标。
第三,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帮助学生摒弃校外补习,全身心回归校园。“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这意味着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彰显,推动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催生集体情感的生发,助力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更需要精神和心灵的健全发展。学生频繁地参与校外补习,使得学生的精神生活与其所在的班集体的融合度“貌合神离”,学生校内校外的双重身份的束缚学生身心的自由,难以实现学习情感的高度统一。
二、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价值机理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高效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探究性、协作性的学习状态中进行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认知的升华,体现出主体建构性。在结构化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一旦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习这件事就会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得学生暂时放弃追剧、打游戏、逛街等娱乐性活动,利用好一切时间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这就成为了学生自己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会对各种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惊异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普遍存在的是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并把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是被迫地、形式地、勉强地学习。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中达成学习目标,达到认知的升华、实现思维的发展。
3.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价值机理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这更加有利于彰显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意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价值,有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远离功利化。从实践角度上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能够更加有利于彰显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理论的优势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情境,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路径探析
1.坚持以生为本,实现育人目标
教学理念是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指南,同时也是人才培养中应最先考虑的基础因素。落实减负工作的前提需要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首先,以学生为本这就表明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到学生本身。如果课堂教学的目的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那么学生的进步就会受到限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将被扼杀,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的学习也难以发生[3]。其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每个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也大不相同。
2.创设学习情境,推进课堂教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步拓展延伸到了教学领域,各种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符号化向形式化转向。新时代教学变革的趋势为要以人为本,进行本真教育,强调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探索。另外,“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类培训机构逐步退出舞台,此时,学校应该提升课后服务的水平,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所在,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丰富的课程,以求更好地扩充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3.设计驱动任务,提高教学质效
双减背景下要想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就要精心设计有层次、有结构的驱动性任务。与此同时,注重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得以丰富和充实。设计驱动任务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升级,为学生建构出更具趣味性、情境性、生活性的教学情境。“升华学生的学习思维[4]”,这有利于克服和避免课堂教学过于生硬死板,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弹性和开放性。
4.转变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李铁安认为:“要让课堂教学回归到育人的本质和本位的轨道,塑造一种‘高品质’的‘课堂文化’,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生活。”[5]所以,“高品质”课堂一定是立德树人的课堂,褚清源老师倡导“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联结,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6]。在高品质的课堂当中,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仅仅着眼于简单的学科知识,而是情感素养、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重素养的结合。
总之,“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是以长远的眼光,提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根本之策。站在新的实践起点上,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正在建构自身的实践框架。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21(Z2):33.
[3]周彬.论回归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4):48-53.
[4]李宏龙.“双减”之后课堂教学再思考[J].江西教育:2022(10):28-30
[5]李铁安.课堂教学是落实“双减”的“压舱石”[N].中国教育报.2021-12-10(5).
[6]褚清源.守常与创变的交响——2021课堂改革年度观察[N].中国教师报,2021-1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