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马福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墩阔坦镇中学 842000
摘要:在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知识碎片化、教学策略单一等问题。通过对化学核心素养要素的系统解构,构建了课前整合、课中落实、课后延展的教学策略实施路径,有效促进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核心素养;初中化学;素养培养
引言
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化学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养。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的基础阶段。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改革对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素解构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认知、技能、情感等多个维度。要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需要对其构成要素进行系统解构和深入分析。首先,化学学科思维体系的构建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石。学生需要通过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认知活动,逐步形成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联思维、微观本质与宏观现象的辩证思维、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的系统思维,建立完整的化学认知框架。其次,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特征。通过设计层级递进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实验设计、操作规范、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综合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探究素养[1]。此外,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需要将化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科技进步等主题有机结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理解化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联系。
二、基于学习进程的化学教学策略实施路径
1. 课前整合:知识体系重构与学情分析优化
课前整合是化学教学实践中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学习需求的准确把握和教学资源的科学整合三个维度。首先,知识体系的重构需要基于大单元整体视角进行系统规划,打破知识点碎片化倾向,通过概念图谱呈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学情分析需要通过多维度诊断实现精准把握,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学情数据,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此外,教学资源整合应注重多元化和实践性,构建包含微观动画、实验视频等多样化资源库,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持。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单元第二课题“水的组成”为例,课前整合可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体系重构方面,将水的组成、水的结构、水的性质、实验探究方法等内容构建成有机整体,通过概念图谱展现知识脉络;学情分析方面,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分子概念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基础,识别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为电解水实验的设计提供参考;资源整合方面,选取水分子结构模型、H2O分子排列动画、电解实验器材等多样化教学资源,并设计包含观察、推理、验证的探究任务序列。这种系统的课前整合为学生理解水的微观结构、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2. 课中落实:多维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通过实验探究、问题链条和即时评价三个维度的深度设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课堂。首先,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应突出开放性和层次性。教师需要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实验任务,通过预设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其次,问题链条的构建需要体现认知规律和逻辑递进。围绕核心概念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等方式,逐步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2]。此外,课堂评价应强调即时性和发展性。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评价任务,采用提问、观察、作品展示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为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以“溶液的浓度”一课为例,课堂实施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在实验探究环节,设计“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称量、配制、验证等过程,深入理解浓度概念;在问题链条设计上,从“什么是溶液浓度”到“如何表示浓度”再到“如何准确配制溶液”,形成递进式的认知路径;在课堂评价方面,通过实验操作评价、计算能力测试和应用情境分析等多个维度,全面反映学生对浓度概念的理解水平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延展:化学素养的巩固提升
课后延展是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补充和深化环节,通过系统设计、持续跟进和科学评价,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深化,又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首先,分层作业的科学设计应体现系统性和针对性。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构建包含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和探究创新三个层次的作业体系。基础性作业注重知识巩固和方法掌握,发展性作业强调能力迁移和思维拓展,探究性作业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3]。其次,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需要突出全面性和过程性。采用学习档案袋、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全方位记录和评估学生在知识理解、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等方面的进步。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发展观。此外,知识应用的生活延伸要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围绕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问题,计开放性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项目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化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内化。
结束语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通过知识体系重构、多维互动教学和素养延展巩固等策略,实现学生化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未来的化学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拓展素养评价维度,构建更加完善的化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黎芬,黄琳.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改进实践与反思——以“燃烧与灭火”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4,(07):117-123.
[2]李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宁夏教育,2024,(03):66-67.
[3]李果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4,(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