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齐白石绘画色彩观探析

作者

韦艳秋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齐白石作为近代京派杰出画家之一,经历“衰年变法”后,绘画趋向大俗大雅,逐渐与传统的文人画区别开来,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而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在色彩上的探索与创新,既区别于传统旧文人笔下的雅,又符合老百姓的俗,本文主要从其晚年佳作《加官图》出发,探索其绘画色彩观的“大俗大雅”。

关键词:齐白石 色彩观 加官图 大俗大雅

齐白石57岁后定居北京,历经“六进六出”,积累了大量的绘画素材,后在陈师曾的帮助下“衰年变法”终成一代大家,其绘画题材多样,涉及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蔬果,凡日常生活所见,皆能入画,齐画有别于传统文人画,开一代画坛新风。陈传席在《画坛点将录》中认为:“白石之前很少见到这样文人,老农民的本色,大文人的学识,所以他可称为新文人。他的画从题材、画法到思想情趣也都和旧文人画不同,所以齐白石的画才是新文人画。”[1]

齐白石“是较少画或不画珍禽异兽,如鹤、鹿、雉、孔雀、天鹅等,而大量描绘农村常见的飞禽、家禽和家畜,如牛、猪、猫、鼠、渔鹰、麻雀、鹌鹑、八哥、乌鸦、喜雀、斑鸠、翠鸟、鸭、鸡等。鸭、八哥、鹌鹑和喜雀,与八大山人创造的形象有联系,其余多源于自己的观察写生。[2]《加官图》是其晚年一幅纸本设色卷轴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自题:“加官,尚谦女弟子属,九十一岁白石”,钤“白石”(朱文),“悔乌堂”(朱文)印。可知,此画作于1951年,受画人为尚谦,即高尚谦。于1951年拜齐白石为师,为齐晚年的得意女弟子,常伴白石老人左右,多有作品获赠。

从诗书画一体的角度而看,该画实质上呈现“D”字形的构图。陈师曾认为文人画之价值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即区别传统于文人画,又是对当时文人画的创新要求,也是对当时西画传入,陈独秀、徐悲鸿“美术革命”以西方之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趋势的一种文化自卫。齐白石受陈师曾影响,古为今用,大开大合,而《加官图》作为齐白石晚年佳作之一,表现出齐白石个人的审美风尚,以及新文人画的大俗大雅,同时又与日常生活相接轨,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情调。比之吴昌硕的绘画中的巨石假山斜插的花卉,更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加官图》中,红色的鸡冠与红色的鸡冠花遥想呼应,暗含着祥瑞的含义“冠上加冠”即“加官进爵”的意味。其绘画色彩观具体体现为:

对五色的新诠释,墨色新合一。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讲究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在墨上追求变化,而齐白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意,在色彩中对如红色、黄色的使用上进行求变,以纯色直接渲染,不进行调和,明黄,赤红,从传统的墨分五色,变为色即是墨本身,是对墨分五色的新解,也是对传统色彩观的创新。此作具有“冠上加冠”寓意“加官进爵”等吉祥寓意,作为一种吉兆的表征,与传统文人画一脉相承,但细看其鸡冠花以及公鸡题材的描绘又是区别于以往传统文人花鸟,常作牡丹、菊花、葫芦、柿子、琵琶之类,鲜少有如鸡冠花此类日常生活题材,此为齐白石之“俗”,画寻常所见之物,与老百姓日常息息相关,令人观之毫无“距离感”。传统文人画家多以“梅兰竹菊”自喻,以表现自身的清高隐逸,寄托自己情思。但在齐白石的画里,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花鸟虫鱼,还有寻常生活,生命与生机,是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所见,也有别于同时代创新的文人花鸟,是真正的人民的、大众的艺术,是新文人画。

中国文人画,自王维始,认为“运墨而五色具”,讲究在墨色之中求变,笔法之中求变。清末吴昌硕的花鸟画,在色彩上,用色大胆、或鲜亮堂皇,或醇古厚重、或清新雅丽,富于变化,装饰意味浓厚。其大胆使用诸如西洋红赋色,虽然革新了传统文人画,但无出其藩篱,仍然带着旧文人“孤影自怜”之意。鲁迅先生曾评新兴木刻先驱沃渣创作时说:不是画劳苦大众张开嘴巴、举起拳头就是革命作品了,而是要努力刻画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3]在此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兹以为并非用鲜艳的色彩就是大俗大雅之艺术,而是要切切实实的描绘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画出他们寻常之所用,喜闻乐见的,能被广大群众接受的艺术才是真正的大众的艺术,否则只是旧瓶装新酒罢了。

寻常色彩做文章,大俗方能大雅。齐白石的艺术的色彩观还体现在精神上的革新,在《加官图》中,可看到鸡冠花与公鸡由红色、黄色、粉色、黑色直接画就,与寻常公鸡之色,鸡冠花之色无出其右者。在图中我们可见虽然齐白石仍是继承了传统文人诗书画印一体的方式,但其在“加官”二字上进行了趣味性的书写,暂不论是有意或无意为之,就画作图像本身而言,笔者认为,“加”字开端亦为其画中之一“冠”也,合此可为图中之“第三冠”,巧妙的使诗画融合起来,即是寓意的强化也是对主题的另一种强调。图中两颗鸡冠花交叉掩映,虽是满足构图的需要,在其交叉之处,符合视觉观看的同时,使得画面更灵动,也满足植物生长之规律,富有生息灵气充溢其中。图中公鸡,状似伏地觅食,鸡冠高大,寻常一群鸡只豢养一只公鸡,作打鸣与母鸡媾和用。此公鸡鸡爪精干,身躯矫健,尾羽丰满,并伴有几簇羽毛,鸡冠整体侧向右边,睥睨双眼,正与画外人对视,灵动异常,足以见公鸡之地位,也显示出画家平日观察细致入微。同时对于掩映交叉的鸡冠花,是否处于藩篱之下,而公鸡是否在藩篱之下觅食?不得而知,姑且是,图中不设背景,本身是作为贞祥之寓意赠与其女弟子。就交叉掩映的鸡冠花枝丫,叶子之间相互交叉掩映,异常高大,按常理而言,若饲养公鸡与鸡群,鸡冠花不应如此丰满,而是会被鸡群之间相互啄食,故此处鸡冠花是齐白石理想状态下之形态,而非现实生活之鸡冠花之状态,应是其祝愿其弟子有意为之吧?

结论

齐白石的色彩观,虽不能单独从《加官图》中直接囊括,但足以小见大,作为齐白石成熟时期的佳作,《加官图》是能够呈现色彩观念及其艺术风貌。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画墨即是色,色即是墨,以墨色来呈现胸中世界。齐白石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文人画,对于色彩的新诠释,色即是墨,以色为墨,绘生活之艺术,育生机之画作,令人观之悠然如在乡间藩篱下,富有生活气息,独具灵气。有别近现代以来,以西画改良国画的做法,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1):P55—57.

[2]郎绍君.齐白石绘画的形式与风格[J].文艺研究,1993,(04):1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