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困境及对策分析

作者

王可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一、引言

"五育融合"理念在持续演进中日益成熟,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文件精神,该理念强调素质教育的发展路径,旨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间的和谐统一与深度融合。在实际教育实践中,这一整体性往往被不同程度地割裂,具体表现为过分偏重智育,而相对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形成了“分数至上”的教育偏见。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在于,既要确保五育各自独立发展,有效达成各自的育人使命,又要推动它们相互融合、协同作用,构建成一个新的、更为紧密的教育整体,以期实现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即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的积极效应。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助力专业技能提升,夯实智育根基

高职院校中的劳动教育和专业学习是息息相关。学生在专业实训车间从事产品制作和设备维修的实践劳动可以具象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这一切身体会深化了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使得抽象知识容易把握,继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1]。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问题解决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促进了学生独立查阅材料、钻研技术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给智育发展带来了生机,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构筑了扎实的技能基础。

(二)塑造健全人格品质,深化德育成效

劳动教育是锤炼学生品德的“大熔炉”。一方面,繁重的劳动任务磨练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面对长时间、高强度劳作,他们学会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培养责任感与毅力。另一方面,团队协作劳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互助,在集体劳动项目里,理解他人、合理分工、携手共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团结友爱、懂得奉献的优良品德,让德育内容深入人心,助力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三)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强化体育美育滋养

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起着多重作用,既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心灵滋养剂,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创造问题、解决问题时得到成就感、满足感,情绪得到有效调节,焦虑、压力得到减轻,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又提升归属感,孤独感与抑郁情绪的降低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另外,劳动教育是一个美的创造过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在劳动中让学生学会鉴赏自然之美、劳动之美,并亲手创造融入到个人审美理念与感受中,促进审美情趣与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重视程度不高,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劳动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具体表现为劳动教育课程开设不尽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部分高职院校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附加课程,而没有纳入整体教学计划,造成劳动教育实际运行的连续性与系统性不强。

(二)大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劳动意识逐渐淡薄。很多学生对劳动缺乏尊重与了解,把劳动看成低人一等、不愿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这种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很难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另外,一些大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不强,很难满足今后职业发展需要。

(三)师资力量薄弱,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缺少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部分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比较单调,创新与多样性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单纯依靠课堂讲解与单纯实践活动来开展劳动教育,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这一单一教育形式制约着劳动教育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

四、“五育融合”视域下优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对策

(一)形成“协同并育”的建设机制

高职院校要突破学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障碍,建立全方位协同合作的劳动教推进机制。以教务部门为牵头部门,会同各专业院系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准确策划,做到与专业教学密切配合,保证劳动教育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管理部门则专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志愿服务和社区劳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3]。后勤部门发挥优势,在校内提供劳动场地和器材等物质保证,为劳动教育落地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积极扩大校外资源与企业、社区和公益组织的深度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场景与实习机会;社区组织帮助推出便民服务劳动项目;公益组织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等,各方面力量凝聚,形成校内外联动,协同并育,筑牢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确立“全面发展”的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中的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来进行。在知识技能的维度上,应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深度结合,以劳动操作的方式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品德修养上,运用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及诚信敬业品质等,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中,拥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职业道德。同时,身心素质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工作中体力的消耗促进了学生身体的锻炼和耐力的提高,劳动成果所产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信心和心理健康,全方位地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向全面发展迈进的强大助推器。

(三)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引,打造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中,为学生开设劳动通论和劳动价值观等理论课程,旨在向他们普及劳动的历史背景、深远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专业核心课程密切结合了各个专业特点,并融入许多劳动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类专业机床操作实训和烹饪类专业厨房实操课程等,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达到智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拓展课程特别强调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元素,例如组织户外的拓展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德育)、欣赏大自然之美(美育)以及锻炼身体能力(体育)。

五、结语

总之,在“五育融合”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正视劳动教育现存困境,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才能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为社会培育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徐伟强."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新丝路, 2024(13):0144-0146.

[2]蒋晓丽."五育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丝路:中旬, 2023(3):0119-0121.

作者简介:王可(1982— ),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服务。

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 2024 年职业教育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实践与研究(SZ24B5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