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张磊
会宁县草滩镇初级中学
摘要:传统背景下,初中体育由于受到课时安排限制,导致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碎片化与割裂化现象。不仅知识结构相对松散,同时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联系,无法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掌握学科知识内容。为此本文立足新课标视角,针对初中体育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措施展开了研究。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科知识深度以及广度,并引导学生按照正确顺序来全面掌握体育知识信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大单元和教学;设计与实践
引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文称“新课标”)中提出“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要求教师“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需要主动转变自身思维观念,探索体育课程的整体化设计思路,并为学生制定丰富多彩的体育学习项目。以便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新课标视角下体育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要求
传统模式下,初中体育课程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不仅课程活动单一枯燥,同时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体育知识也相对有限,不利于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标思想中提出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求。强调教师遵循体育技能的形成经过,为学生打造整体式的综合学习项目,以此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并提高教学指导水平[1]。
因此在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体育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整体流程进行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来打造连贯性、系统性以及递进性的学习活动。确保能够形成完整的课程机制,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体育学习,并通过教学各项环节的指引来有效提高对体育知识的认知水平。
二、新课标视角下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对策
(一)明确教学主题,确立单元目标
大单元设计的核心要素在于明确单元教学主题,并以此作为枢纽串联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同时遵循学生成长需求来设置鲜明的目标体系。确保能够以此明确教学实施的基本方向,进而制定清晰的单元教学方案。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梳理,明确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训练方法和应用要求,进而针对性设计教学整体方法,确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以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为例,初中阶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与足球相关的各类基本运动技能,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职业文化、技战术知识以及体育精神等内容进行了解。从而进一步了解足球运动本质,并在生活中有效运用体育知识。为此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以下目标:
1.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能。
2.了解足球的文化历史,感悟其中体育精神。
3.能够将足球运动中收获的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发展等各个方面。
(二)依托目标导向,确定学习主线
新课标思想中提出了“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要求,以此为学生打造系统性、多样性的单元学习活动。在这其中“学”是大单元教学实施的关键基础,也是课堂中教师需要重点把握的环节。为此强调初中体育教师依托单元目标导向,来为学生制定清晰的学习发展路线,确保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2]。例如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以下学习路径:
1.自主探索足球接球、传球、带球、射门等技术动作要领,并结合自身体能素质,来制定适宜的训练计划。
2.探索足球文化,了解国内外足球联赛制度与俱乐部历史,学习各类经典战术、阵型的配置。
3.通过足球训练、竞赛等各项活动,掌握团队协助与交流的正确方式,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获得比赛胜利,并将收获的学习感悟应用到其他方面。
(三)基于学生需求,设计训练项目
“教”与“学”是两位一体的存在,在新课标理念中,强调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学习的同时,也需要通过恰当的指引方式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体育知识,并在单元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撑与提示。根据这一要求,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来为其量身打造适宜的体育训练项目,确保能够促使学生系统了解单元知识,并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困惑。例如在初中“足球”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按照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分别为学生制定以下训练任务:
1.课前预习。采用微课技术,借助直观的图像演示来为学生呈现对应的足球技战术动作,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中需要掌握的足球技能。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一定的足球文化知识,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来进一步对足球历史、职业、规则等相关内容展开探索。
2.课中学习。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体训练交叉实施的方式,纠正学生在足球运动中的一些不规范动作。随后采用分组合作训练的方式,将学生组建为“5V5”或“10V10”的学习小组,引导其进行足球队形排列、接传球练习以及进攻/防守战术配合等训练任务。
3.课后复习。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训练中的不足,来自主制定课后体能训练计划,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力量、速度、反应协调等方面的体能素质。并将训练方案以“计划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教师进行完善调整。
(四)丰富课余生活,推动竞赛实践
“竞赛”是反映学生体育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与应用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需要为学生制定完善的教学引导计划以外,还需要进一步设置丰富多彩的课余竞赛活动。以便于进一步推动体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并切实检验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校内俱乐部、班级足球队等形式,组织学生定期进行比赛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持续强化自身运动技能,并加强对体育竞技精神的深刻感悟。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立足新课标视角,提出了将“教会”“勤练”“常赛”等课程活动机制完整贯穿于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措施。强调教师需要为学生打造完整的体育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育知识,确保能够全面提高课程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坤,杨奇帅,席繁宏.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J]. 健与美, 2024, (12): 90-92.
[2]周艳艳,董志艳. 大单元背景下“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4, 5 (14): 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