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法”护身 拒绝欺凌

作者

黄霞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 226314

校园欺凌是近期社会上频频出现的热点,也是所有家长关注的焦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比例大,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较高,且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监控设施不完善,加之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干预力度也相对较弱。受害者往往会出现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我否定、自我伤害或自我毁灭的倾向;而施暴者可能会养成暴力、侵犯、不负责任等不良品质和习惯,进而会滑向犯罪的深渊。要想预防校园欺凌,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仅就农村小学的班级法治化建设对减少校园欺凌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班级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

1、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在农村小学班级中推进法治化建设,可以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明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

2、预防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法治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后果和危害,从而在心中树立起一道法律的“警戒线”。这有助于预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无知或冲动而进行校园欺凌或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3、促进班级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不仅针对学生,也涉及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规章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性,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序、和谐的学习集体。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4、推动社会法治建设进程: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法治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必须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加强班级法治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出具有法治素养和法治精神的未来公民。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将法治理念带回家,推动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农村小学班级法治化建设的途径

在农村小学进行班级法治化建设,受到经济、环境、人才的影响,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比如:

1、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一名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给班级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班级和谐与秩序、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班主任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图书角等阵地宣传法律知识,如《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也可以举行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法治的情境中学法、懂法、用法。同时结合学校的法治教育计划,观看宣传片。如《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变形警车珀利》、《小小律师》、《带你归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要讲法,缺乏法治意识,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从而主动地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法治观念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2、利用晨会班会加强法治教育: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都在增加,因此,加强法治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利用晨会和班会作为加强法治教育的平台,是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学校法治教育计划,设定每月或每周的法治教育主题,如“宪法日”、“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也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或法律事件,设计相关主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从贴近生活的班会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法律。从心灵上铲除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使德育工作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公示”班规,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觉醒:“公示”班规不是简单地将班规公告了之。而是从制定之初班主任就通过民主、平等、公开的方式与全体学生共同商议班规,透明、详细地展示班规内容。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解班级的行为准则,还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的自觉性。在执行班规时,要强调班规是班级管理的基石和准则,任何人(包括教师)违反班规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遵守班规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班级和学校的尊重。通过这种强调,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遵守班规并维护班级的法治秩序,进而促进法治意识的觉醒,有效降低校园欺凌。

4、各科课堂渗透法治教育:小学生每天丰富多彩的课堂,也是我们渗透法治教育的实践基地。小学各科教育看似独立,但他们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一个整体,既要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我们可以将法治因素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比如:语文课堂组织学生撰写关于法律主题的作文,或进行法律相关的辩论活动,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批判性思维;数学课堂利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律案例中的赔偿金额的计算、统计数据的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和逻辑思维;美术课堂通过欣赏和分析法律题材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法律素养;信息课堂介绍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和法律意识……总之,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本科知识的同时应把握时机,渗透法治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加强心理疏导,预防欺凌出现: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有相当大部分欺凌者的心理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特质以及社交技能等。小学生由于心智年龄不成熟,心理上充满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缺乏法律意识,喜欢模仿电影中的不良镜头,注重哥们义气,容易不计后果、冲动惹事。如果班主任能对学生分类,关注重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近期状况,提前发现不良行为,对其分析,做好心理辅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可以将欺凌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使班级法治化建设走上正轨。

6、家校合作定期组织法治讲座:学校定期组织法制讲座,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听讲,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法治讲座,可以系统地向学生和家长传授法律知识,让其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法律原则以及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法律知识的普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法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校园欺凌等事件的发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家校合作的法治讲座能够提升家长的法治观念,促进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班级的法治化建设添加新动能。

农村小学班级法治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化和科学化的教育系统工程。作为班主任,应该把其作为自己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增强农村学生的法律意识,以“法”护身,有效遏制校园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