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分析

作者

陈秉正

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中心小学

摘要: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教育领域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环保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这一学科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学习科学课程,能够获取关于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并在课堂中逐步建立起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将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接下来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环保教育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环保教育;实践分析

引言: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等全球性挑战,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以及行动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环保教育提供了丰富且多样的教学素材。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生态系统、开展科学实验,能够直观理解环境变化的规律,认识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信息融入,环保意识共生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环保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多样的路径,通过科学教学中的信息化手段,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虚拟实验平台等现代技术,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相关内容。以二年级上册《水》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张雨后草叶上挂满水珠的图像,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水珠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图像,纷纷描述水珠的形态、大小以及它们在叶面上的分布情况。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进一步展示水的形态变化过程,如水珠、流水、蒸发等,并鼓励学生观看视频或动画,思考水在自然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学生的视觉体验结合声音讲解,加深对水的特征和水在环境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实际观察一杯水,强调用“扇闻法”闻气味,提醒学生水是无味的,并向学生讲解这次观察实验使用的是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教师继续提问:“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态,逐渐认识到水是无固定形状的,水会随着容器形状而变化。借助信息化工具,教师播放视频或动画,直观地呈现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让学生通过动态的视觉效果更好地理解水的特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实时标注或放大关键画面,进一步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水的不同状态及其变化过程。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选择播放“珍贵的水资源”或“水污染与保护”主题的教育视频。学生通过这种视频,能够直观地看到污染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关键作用。

二、互动推进,环保理念深化

课堂中借助互动方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思维碰撞,还提升了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互动不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扩展到学生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水的分布》为例,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一幅地球的图像,提问:“地球表面大部分被什么覆盖?”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纷纷回答“海洋”,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注意水资源的分布问题。在初步讨论后,教师利用地球仪示范水体与陆地的比例,学生开始意识到水在地球表面的广泛分布,但同时也意识到淡水资源的稀缺性。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其利用地球仪进行一个互动实验。每组学生通过抛接地球仪并统计拇指落在“海洋”还是“陆地”的次数,从中推算出海陆比例。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实验结果,并分析地表的水体分布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提问:“如果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人类仍然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学生讨论到淡水资源在全球的有限性,并意识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各小组围绕如何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展开讨论,学生进行交流分享逐渐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展示全球淡水资源的比例图,并解释水体污染、废水排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小组讨论的成果,逐渐形成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学生在课堂中理解水的分布情况,还在讨论互动中深化环保理念,意识到保护水资源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三、实验引导,环保思维养成

借助实验,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环境现象,亲身体验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实验需要围绕环保主题展开,围绕现实问题设置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强化环保意识。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自发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以三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这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展示一杯土壤,邀请学生进行观察并问:“观察土壤后,你们有哪些发现?”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随后教师引导其注意到土壤表面的细小颗粒和杂质,此时,教师讨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启发学生从环保的角度认识土壤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土壤倒入装满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缓慢搅拌。教师特别强调操作的细节,提示学生要注意节约水资源,避免浪费。实验中,教师提问:“你们搅拌土壤后发现了什么?”学生开始注意到水的颜色变化及土壤颗粒的悬浮和沉淀。教师引导其进一步思考土壤中不同成分的特性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过观察,学生逐步认识到土壤中的颗粒物质在过滤和净化水中的作用。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加热土壤并探究其中的成分,在加热过程中,土壤逐渐散发出一股焦糊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腐殖质的存在及其对土壤的保水性和养分供给的贡献。经过这些探究,学生理解腐殖质在维持土壤健康中的作用,并开始认识到土壤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实验,提出问题:“通过这些实验,土壤的成分有哪些?为什么保护土壤对环境非常重要?”学生结合实验体验,从环保的角度讨论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支持植物生长的原理,反思人类行为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结束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与内化行为习惯的。教师开展上述的一系列活动,能够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力,帮助其在不断的实践中巩固环保理念,进而使学生在未来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推动者。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雄.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趣味活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 (05):115-116.

[2]杨芝权.对小学生如何开展环保教育[J].环境教育,2016,(04):44-46.

[3]郑连智.环保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5,(11):254.

[4]王园.浅析绿色环保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4,(1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