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达韬略·宏达谋略·通达慧略
郭佳阳
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摘要: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精华的集大成者,具有兼容并包、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审美个性,是阔达韬略、通达谋略与宏达慧略的集合。毛泽东同志汲取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同时纵览全局,善于审时度势,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着精当解读与精准把握,使其诗词具有兼容并包的美学意义。毛泽东同志综合运用中肯和谐的中庸之道,在诗词创作中将豪放与婉约交替纵横,立体感与层次感参差错落,具有刚柔相济的美学价值。毛泽东同志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分场景巧妙运用,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个性,完美结合天上神仙韵味与人间烟火气息,为人民阅读理解,广为传颂提供宝贵基础,厚植为人民服务情怀。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兼容并包;刚柔相济;雅俗共赏
毛泽东是卓越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精华的集大成者,具有兼容并包、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审美个性,体现了韬略、谋略与慧略,阔达、通达、宏达。毛泽东同志汲取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同时纵览全局,善于审时度势,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着精当解读与精准把握,使其诗词具有兼容并包的美学意义。毛泽东同志综合运用中肯和谐的中庸之道,在诗词创作中将豪放与婉约交替纵横,立体感与层次感参差错落,具有刚柔相济的美学价值。毛泽东同志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分场景巧妙运用,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个性,完美结合天上神仙韵味与人间烟火气息,为人民阅读理解,广为传颂提供宝贵基础,具有浓厚的为人民服务情怀。毛泽东诗词历久弥坚,光彩熠熠,毛泽东诗词具有丰富内涵,多样审美个性,蕴藏独特气质。毛泽东诗词历久弥新,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当代精髓体现。老一辈革命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设付出的巨大牺牲、艰辛探索凝结而成的智慧,应当成为知史鉴往,克服“本领恐慌”,寻根溯源建立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一、兼容并包阔达韬略
毛泽东诗词展现出兼容并包审美个性,宏伟阔达韬略,精准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毛泽东诗词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壮阔图景,革命者的艰辛奋斗历程,形成了独有美学特质,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有着清晰识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当代精华淬炼。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运用其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将自然与人看作是一个相应的整体,人的发展规律与自然法则一致相通。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在作战风云变幻革命斗争与领导生产建设中一直浸润诗书、笔耕不辍。毛泽东对自然规律有着精准把握,对社会规律亦有精当理解,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蕴藏其中。
毛泽东诗词自始至终纵贯敬崇自然,尊崇理性,对自然规律的把握自如,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规律,通透运用自然规律,自如指导革命斗争和领导生产建设。同时,对社会规律精当理解,结合自然发展规律,精确把握人生相对变化规律。《采桑子·重阳》中写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自然界的变化周期长,变化显得慢,而且不容易被发现,给人的感觉是年年都是如此,导致岁岁都在的重阳节看起来几乎没有变化,都是登高赏菊仰望星空,不变的景致,实际上,登高赏菊的人已经衰老了好多岁,这种在“变”与“不变”之间的对比,就道出了人生短暂,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宝贵时间流逝迅速的真理。《清平乐·会昌》中上片写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无论行人出发时间多早,和自然界的东升西落相比,总是落在后面,是自然界变化的追随者。但是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后,可以更充分发挥革命意志和战斗勇气,永不衰退奋斗的动力,欣赏到自然界别样美好景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被世间凡事变老的,而自然规律是无情的,所以不会变老,社会规律也是这样。中国革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这里就写出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写出人生考量要以大局为重,既要谨慎又要开放,不要完全将个人主义放在集体利益之前,应当长远考虑问题、事物、形势,将个人的人生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适应历史发展规律,而不是将他人看法、片面感受、个人待遇放在思考首位,要从大局考虑,放开眼界,看到未来,因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激烈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激发出一股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一股强大的进取心,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这股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也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上,展现于毛泽东诗词创作中,它们都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它们激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以顽强的毅力奋战。
二、刚柔并济通达谋略
毛泽东诗词展现出刚柔并济审美个性,宏阔通达谋略,豪放与婉约并致。毛泽东诗词在发挥豪阔意气的同时,又有含蓄婉约的表达,可以说是刚柔相济,豪放气与婉约情交相辉映,通达谋略尽显其中,充分运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道德标准,被历代大家遵循与推崇。“中庸”又称“中用”,在古代,“庸”与“用”同用,“庸”指“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表示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中要保持中正平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毛泽东同志综合运用中肯和谐的中庸之道,在诗词创作中将豪放与婉约交替纵横,立体感与层次感参差错落,具有刚柔相济的美学价值。
毛泽东诗词意境宏阔,粗犷深沉况味浓厚。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必胜信念。《西江月·井冈山》中写道,“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在来势汹汹、数量众多的艰难险阻面前,依然从容保持一往无前的精神,积极应对。《菩萨蛮·黄鹤楼》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借用古代用酒祭地发誓的仪式,表达思想感情起伏如浪花一浪高过一浪。毛泽东面对严重危机的政治气候,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表达了激昂的斗志。
用阔达意象表达高远豪放情志。对“山”的 意象情有独钟,“山下”“山上”“山头”等多次出现。《西江月·井冈山》的首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体现出作战之险重,情况之危急。《七律·答友人》中的“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写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上的白云也被大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吸引,而欢乐起舞。《如梦令·元旦》中的“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凤展红旗如画”,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红旗迎风招展,战士喜笑颜开,壮美画卷展开星星之火将要燎原的革命形势。《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的“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面对险要的关隘,敌强我弱的政治形势,选择的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战,“雪里行军更急迫”。“寥廓”的多次运用。《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感慨宇宙高大阔远;《采桑子·重阳》中“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表达江天辽阔旷远,秋风虽然不想春风那样柔和、温暖,却比春风好,它可以横扫枯枝败叶,迎来天高气爽。
磅礴浩大的数字表现出恢弘气势。豪放之气,体现在数量词运用上,有着准确精当的效果。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写道“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其中 “百年”写出自鸦片战争以来处于黑暗时代时间之久长,“五亿”写出因为受到三座大山压迫的民众之多,像一盘散沙一样生活在地狱之中,各族人民不能一起欢乐歌舞,“万方”写出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的欢聚情态。“一唱”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像雄鸡一声长鸣,驱走了漫漫长夜,让人民沐浴在东方升起红日的照耀之下,医治好战争的创伤。《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展开丰富联想,曹操写出《观沧海》,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写出《浪淘沙·北戴河》。时光流转,千年之间,变化翩跹,但是历史胜利者的英雄气概是同样的,豪情壮志是可以共通千年的。《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写出长江的波涛汹涌,江面广阔,毛泽东能够横渡长江,仰卧水面,放眼望去,天空格外广阔高远,豪迈之情一览无余。《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写出了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劳动人民得血吸虫病,被折磨得家破人亡,房屋不再是人员居住的乐园,而是荆棘、野草、尸体、粪便的处所,“千村”“万户”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群数量庞大,房屋数量之多,触目惊心。《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万年”“四海”“五洲”写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急迫性,广泛性。《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就写出了世界上一切的生物,各个阶级在这秋天的风光中,都在竞争着自己的地位。
结语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精华的集大成者,具有兼容并包、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审美个性。毛泽东同志通晓古今,博览群书,对自然规律有着精准把握,同时,毛泽东同志善于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变乱,力挽狂澜,对社会发展规律亦有着精当解读。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力量,建党精神的勃勃生机融会贯通于其诗词创作之中。政治家的韬略使其诗词使其诗词内容丰厚,博大精深,历久弥坚。毛泽东诗词将豪放与婉约融会贯通,刚柔相济,既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俊朗粗犷,大气恢弘,也有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韵味,交相辉映,相映成趣,立体感与层次感参差错落。文学家的底蕴使得毛泽东诗词道理生动,易于接受。无畏牺牲的坚定斗争精神,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惜怜情谊的革命者情怀,体现与诗词之中,历久弥新。毛泽东诗词还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个性。“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分场景巧妙运用,既有典雅气息,又有通俗味道,是天上神仙与人间烟火的完美结合。而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多种多样意象表达,诗词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结构的熟练运用是其浓郁诗味,赤子情怀的集中体现。毛泽东诗词创作体现了我国的波澜壮阔发展历程,具有宏大史诗价值,历久弥坚,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张文, 陈旭辉, 张晖宇. 毛泽东诗词蕴含的中国精神及其价值探析[J]. 中州大学学报, 2023, 40 (01): 88-93.
[2]方雪梅. 论毛泽东诗词崇高的境界美[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34 (03): 36-40.
作者简介:郭佳阳, 1982年10月 , 女 ,汉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文化学。